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會同有關部門起草了《“十四五”智能制造發展規劃》(征求意見稿)。規劃提出,到2025年,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基本普及數字化,重點行業骨干企業初步實現智能轉型;到2035年,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全面普及數字化,骨干企業基本實現智能轉型。
在這一背景下,工業企業如何開展數字化?又將以何種方式和路徑推進數字化轉型,成為工業制造業未來十年發展的“必答題”。疫情期間,具備完整且縱向整合供應鏈的工業企業,能在短時間內恢復正常的工業生產,可以說,工業企業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供應鏈的競爭。
行業專家表示,供應鏈作為工業生產運營的基石,不僅是工業企業成本支出的大頭,也是與產業鏈上下游對接的核心窗口。整個過程不僅涉及復雜度極高的商品體系與專業服務,還需要對接數以千計、數以萬計的品牌商、服務商合作伙伴,無論是管理難度還是履約交付難度都非常大。而數字技術最大的優勢就在于能夠推動產業鏈上下游的無縫鏈接,以及對于海量信息進行高效整合、智能解析,能夠幫助企業有效降低中間環節、管理環節的成本支出、快速獲得資源配置優化的“最優解”,實現更加高效的產業協同。
事實上,過去已有大量工業企業通過采購管理、履約交付切入數字化轉型,在實現經營模式創新的同時,取得了良好的轉型成效。
以能源行業為例,鞍鋼值采就通過與京東工業品合作,建立了集團性的數字化采購管理系統,將整合適合鞍鋼采購商城的產品進行嵌入和升級,與鞍鋼集團內部的鞍鋼、攀鋼、鞍鋼礦業等子公司的財務系統、資產管理系統全面打通,實現資金預算、需求計劃、尋源管理、采購招標、履約交付、對賬結算、開票、售后質保等采購全流程各環節的高效協同。
在履約交付數字化方面,較為典型的則是工程建設類企業。工程建設類項目往往施工周期長,短則數月、長則數年,缺乏有效的運營支持會極大消耗企業自身人員的精力投入。以川交路橋修建的攀枝花-寧南高速公路項目為例,施工隊常年位于甘阿涼山區,地理條件帶來的備貨難、送貨慢是履約交付過程中的一大難題。
為此,京東工業品在與川交路橋的的合作中,為了配合施工現場的高效履約,通過大數據分析整理出了一份日常需求量最大、采購頻率高且需要長期備貨的工業品清單,并在當地建立了一個占地面積大約300平米的前置倉,對清單中的200多種商品進行集中存儲。同時,京東工業品還長期配備專人專車保證采購、運輸的通暢,實現高頻物資“隨時下單、隨時送貨”。隨著該項服務的有序落地,川交路橋該項目的整體履約時效從之前的近兩周縮短到了24小時。
“無論是采購管理還是履約交付,都僅僅是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的一個端口,工業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將是一項長期的、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解決設計、生產、管理、流通等制造全過程的各類問題。但選對切入點,能夠大大加速這一進程,讓數字化價值得以充分釋放。”相關專家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