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引言北極地區地處地球北端,為常年寒冷冰凍地區,人煙稀少。近年來,北極地區越來越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和各國輿論的報道熱點,北極相關各國在北極領土和水域中的爭端日益升級。2007年,俄...
引言北極地區地處地球北端,為常年寒冷冰凍地區,人煙稀少。近年來,北極地區越來越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和各國輿論的報道熱點,北極相關各國在北極領土和水域中的爭端日益升級。2007年,俄羅斯杜馬副主席、北極科學家奇林加羅夫乘坐深海潛水器潛入北冰洋極點附近4000多米深的海底并插上一面金屬制俄羅斯國旗,使得北極各國對于北極的主權爭執達到高潮。
與此同時,非北極國家出于種種原因也對北極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各種科學考察等活動日益增多。那么北極到底因為哪些原因變得如此引人注目呢?本報特邀請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海洋和極地研究中心的專家撰文予以解讀。
北極環境脆弱亟待保護
北極地區一般是指北冰洋以及北極圈內的陸地和邊緣海,科學界也有按照等溫線、樹線、冰川線等其他標準來劃分的。整個北極地區包括北極圈內的陸地約800萬平方公里、北冰洋約1400萬平方公里。由于地處地球北端高緯度地區,北極屬于寒帶地區,北冰洋大部分被冰層覆蓋,大部分陸地也呈冰原或永久凍土帶等高寒地表特征。以前,北極地區就像一個天然大冷庫,沒有很多人類的經濟社會活動,因此保存了比較純潔的環境。
然而近年來,隨著人類經濟和社會活動的不斷發展,地球環境和氣候都發生了大規模的變化。全球變暖趨勢對北極地區的環境造成了重大影響。據科學家估計,未來100年間,北極陸地年平均氣溫可能上升3.89到7.22攝氏度,海域年平均溫度則上升7.22到10攝氏度。
由于北極地區相對封閉的特殊地理條件,使得其自然環境非常脆弱,抵御外來破壞和自我修復的能力都較低,因此如何維護北極作為人類最后的圣潔地、防止北極地區環境惡化以及由此給其他地區帶來消極影響,已經成為全人類共同關心的問題。
各國爭相染指豐富資源
北極地區雖然地處地球北端,常年嚴寒,但卻蘊藏著豐富的各類自然資源。
首先是油氣資源。北冰洋在其地質構造進程中,形成了四大洋中比例最高的環北冰洋大陸架,在這些大陸架上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主要分布在俄羅斯西伯利亞沿岸和美國阿拉斯加沿岸)。據估計,北極潛在的可開采石油資源約2500億桶,天然氣為50-80萬億立方米,約占世界未開發油氣資源的25%。同時,環北冰洋大陸架和沿岸地區還蘊藏有占世界9%的煤炭資源。另外,北極地區還有大量的銅、鈷、鎳、鉛、鋅、金、銀等金屬礦以及金剛石、石棉和稀有元素等資源。
除了礦藏資源,北冰洋及其附屬海域還擁有豐富的海洋生物資源,包括漁業資源和稀有動物資源,巴倫支海、挪威海和格陵蘭海都是世界著名的漁場。
北極各國為如何控制利用這些資源開展了各種競爭,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領土和水域爭端。北極各國的領土和水域爭端集中在北冰洋周邊地區的島嶼和大陸架問題上。按照聯合國海洋法,一國島嶼可以擁有相應的領海和200海里經濟專屬區的水域,大陸架也是一個國家海上權益的重要部分。北冰洋又正好是一個大陸架面積廣闊的大洋,因此,北極各國圍繞一些島嶼、特別是各國大陸架的劃分存在著許多爭議。比如加拿大和丹麥在北美大陸和格陵蘭之間的小島爭議,加拿大和美國關于阿拉斯加大陸架劃分的爭議,俄羅斯與其他國家關于羅蒙諾索夫海嶺水域如何劃分的問題等。這些領土和水域糾紛,除了傳統的領土爭執外,更重要的地緣政治意義在于對其所附屬經濟利益的紛爭。
新辟航路引發主權爭議
北冰洋是一個基本封閉的大洋,通過狹窄的白令海峽與太平洋連,通過挪威海和格陵蘭海與大西洋相連。理論上,從大西洋通往太平洋最簡捷的海上航路是直接穿過地球體頂端的北冰洋。但事實上,由于北冰洋地處北極地區,常年寒冷冰凍,傳統上大部分北冰洋被堅厚的冰層所覆蓋,形成一個“特殊的陸地”。因此,絕大部分世界海運是從大西洋繞道印度洋通往太平洋。
但在最近幾十年,這一現象開始發生顯著變化。隨著北極地區環境變化和氣候變暖趨勢的發展,北極的表面氣溫正在逐漸升高,而且其速度大于其他地區的變暖趨勢。氣溫升高的直接后果就是北冰洋海冰的加速融化。科學家們估計,如果北極變暖趨勢不變,在2020年至2030年,北冰洋夏季通航就將具有商業價值,再過50年,北冰洋甚至可能成為全年可通航海區。
北冰洋航路一旦形成,將對北冰洋沿岸和世界經濟發展帶來重大影響。直接穿過北冰洋的大西洋-太平洋航線比繞道印度洋的航線縮短40%左右甚至更多的距離,這將意味著航運成本大幅降低,而從北大西洋的歐洲北美地區通往北太平洋的亞太地區正是世界主要經濟體所在區域,也是大部分世界貿易發生的地區。與此同時,北冰洋航線一旦通行,必將帶動沿線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經濟產業的聯動發展。因此,北冰洋航路的開辟對世界貿易通道和世界經濟將形成重大影響。
正是因為認識到北冰洋航路的潛在重要性,北極各國也都按照自己的利益展開博弈。北冰洋航路主要有三條,一是從西歐出發經加拿大沿岸的海峽和水道通往白令海峽,被稱為西北航道。一是從西歐出發,沿俄羅斯北冰洋沿岸航行到白令海峽進入太平洋,被稱為東北航道。第三條是直接穿過北冰洋中心北極點附近海域。俄羅斯和加拿大出于控制各自沿岸水域的航道將為自己帶來潛在巨大經濟利益的考慮,分別聲稱自己對東北航道和西北航道擁有主權,他國船只使用航道必須經由自己同意并收取費用。而美國等其他國家則堅持這兩條航道屬于國際航行水道,他國應該享有自由航行權。因此,圍繞北極新航路的爭執將是北極治理的一個焦點問題。
開放合作有利北極治理
北極地區已經成為世界的新焦點,北極的環境保護、氣候變化、新航路開辟、資源利用等問題已經成為全球共同關注的問題。如何對北極地區的眾多新興事務進行治理,事關相關國家的利益,自然也會引起許多國家的重視。
目前,北極地區最大的國際組織是北極理事會,美國、加拿大、俄羅斯、挪威、丹麥、瑞典、芬蘭和冰島8個北極國家為理事會正式成員國,另外還有一些國家和國際組織作為其觀察員國。北極理事會是目前對于北極地區的治理擁有最多權限的國際機構,目前8個北極國家對其他國家參與北極地區事務和北極治理持保守和疑慮態度,對其他國家成為北極理事會觀察員國、尤其是擁有自動參與理事會會議權力的永久觀察員的審批非常謹慎,要求所有申請國首先必須承認北極國家聲稱的主權。這些在客觀上給其他國家參與北極治理制造了一定的障礙。
北極地區是人類共同的財富,在北極國家領土范圍以外的北極地區按照相關國際法世界各國也有權進行各種科學考察和商業活動。尤其是目前北極面臨的環境保護、氣候變化等問題是北極國家和非北極國家的共同責任,而且這些問題也不是單個或幾個北極國家能夠自行解決的,必須由相關國家共同努力解決。包括中國在內的非北極國家在科學考察、環境保護、氣候變化等事務上既有責任、也有義務參與北極治理,他們可以利用和發揮各自的長處為北極治理提供公共產品,做出應有貢獻。一個開放合作的北極才符合包括北極國家在內的全人類利益。
(作者系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海洋和極地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