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雙循環”的發展格局下,伴隨著智能制造發展及疫后制造業周期回歸,機床行業的競爭格局或迎來新變化。
近期,中國機床行業協會(CMBTA)發布2020年三季度機床工具行業經濟運行情況分析。從前三季度的統計數據看,行業前三季度累計完成營業收入4725.8億元,同比降低4.4%行業整體虧損面20.1%,但行業主要經濟指標呈現出加速回升態勢,營業收入同比下降3.3%,降幅持續收窄,利潤總額同比增長11.7%。
對此,中泰證券認為,隨著行業景氣度加速提升,行業盈利能力有望持續改善,新一輪更新周期或已來臨。此外,汽車制造業復蘇跡象明確,為機床行業上行帶來持續性;機床訂單增速加速,表明下游需求旺盛,為后續復蘇提供支撐。而隨著進出口降幅大于出口降幅,保持順差態勢,進口替代正當時。
不過,有行業內人士卻給出了不同的觀點:雖然前三季度機床行業業績總體略有改善,但短期內行業需求不足、產能過剩,受疫情對進口機床的顯著影響,同時基于國內機床行業面臨產品升級、技術升級的多重壓力,國內機床行業整體形勢依然嚴峻。
機床被稱為“工業母機”,屬于通用設備,其產業鏈包含上游基礎材料和零部件生產商、中游機床制造商和下游終端客戶。其中,上游包括鋼鐵、絲杠、主軸、床身、數控系統等提供商;中游機床按照材料定型方式可細分為金屬切割機床、金屬成型機床等8種類型,按照控制方式可分為傳統機床和數控機床;下游用戶包含汽車、航空航天、消費電子、船舶、工程機械等生產制造商。據介紹,機床屬于機械制造中的耐用消費品,一般其使用壽命可以達到10年。
我國自2011年至今一直保持著世界第一大機床生產和消費國家的地位,但自2011年產量達到高點后便一直下行。根據美國Gardner Intelligence公司的統計數據,2019年我國機床消費占全球機床市場的27.2%,同年我國機床生產規模占全球市場的23.1%,較高點下降約30%。
然而,作為世界第一大機床生產國,我國機床行業呈現大而不強的局面:低端市場處于完全競爭,而中高端市場是寡頭壟斷競爭,且高度依賴進口。根據華創證券的調研分析,目前中國機床行業中有10%為高檔機床,主要由外資企業占據;30%為中檔機床;60%為低檔機床。
低端市場因進入門檻較低,導致大量民營企業進入這一領域。競爭加劇的結果是,產品同質化嚴重,產能過剩,陷入降價競爭的惡性循環,同時無法形成規模效應,導致其盈利能力低。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截至2020年7月,全國金屬切削機床行業銷售利潤率僅3.95%,金屬成形機床行業銷售利潤率為4.80%。以沈陽機床、華中機床為代表的許多老牌骨干機床國有企業,正經歷著重組轉型和利潤低迷的煎熬。
而在中高端市場,受技術、資金等壁壘限制,整體競爭格局較為集中。尤其是在高端市場,由于高端機床技術研發周期長,許多機床企業面臨研發費用高企、現金流緊張等問題。2018年我國高檔數控機床國產化率不到10%,且高端市場基本被外資企業占領,其余部分主要依賴對歐美、日德的進口。受此影響,我國機床行業處于嚴重的貿易逆差狀態,根據Gardner Intelligence的統計數據,2019年中國機床進出口貿易逆差為28.7億元。從國內進出口機床平均單價來看,根據海光總署的統計,近幾年的金屬加工機床的進口均價在10-15萬美元/臺,而出口均價僅僅400-500美元/臺,形成了鮮明對比。
那么,處于中低端混戰、高端失守的競爭格局,伴隨著智能制造發展及疫后制造業周期回歸,我國大而不強的機床行業又將迎來怎樣的變化?
從行業周期來看,機床行業或將進入更新換代的大周期。機床的一般產品壽命約為 10 年,因此行業大約每 7-10 年為一個商業周期。根據美國Gardner Intelligence的統計,最新一輪周期從2009年開始。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的數據,目前我國機床保有量800萬臺,全國使用年限超過10年的傳統舊機床超過60%。因此,目前約有480萬臺以上機床需要更新換代。據中泰證券的測算,二季度以來,制造業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降幅持續收窄,景氣度不斷回升,2020年或將是一輪更新周期。
下游制造業的復蘇和轉型升級,也將帶來機床行業回暖,同時倒逼機床行業向中高端轉型。制造業的投資直接為機床行業創造需求,因此隨著下游行業復蘇,擴產能需求更加旺盛,從而帶動對機床需求的增長。行業內幾家頭部公司的三季報業績也驗證了這一點。
據海天精工內部人士反映,目前機床行業下游行業中航空航天業需求最大,占比約為20-25%,有大量新增需求,前幾年航空航天業投資增速在20%,而今年達到50%;汽車行業需求占比10%左右,從8月開始汽車行業需求很旺,尤其是新能源汽車;同時,其他下游行業需求也一直保持穩定,如工程機械、風電、普通機械等。
受下游制造業各行業復蘇的影響,今年3月份以來,公司新增訂單同比保持80%以上的增速,財報數據顯示,2020年前3季度營收同比增加34.5%,凈利潤同比增加73.68%。此外,在“雙循環”和“中國制造2025”的背景下,下游制造業不斷升級發展,對機床加工精度和精度穩定性等要求越來越高,中高端產品的需求日益凸顯,更新升級需求大,未來中高端市場份額將進一步增加。
目前,民營企業逐漸成為主力軍,國內機床行業加速整合,行業集中度有望持續提升。根據《中國機床工具工業年鑒2016》的統計,2015年規模以上金屬切削機床企業中,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數量占比分別為9.6%、72.1%、14.2%,主營業務收入占比分別為 18.4%、68.7%、10.8%。隨著不具競爭力的企業逐步在價格戰中被淘汰,同時國營機床企業兼并重組進程的持續進行,未來競爭格局有望進一步集中。
與此同時,產業鏈上下游整合程度將逐漸加深,也將使得行業集中度提升。機床產業龍頭企業與上下游企業攜手并行制造業“集群化”發展道路,以溫嶺東部新區機床裝備產業園區為例,截至12月10日,已有20余家機床工具生產企業和產業鏈配套企業入駐,形成較完備的產業鏈。在溫嶠工量刃具工業園區,已集聚改造105家工具制造類“低小散”企業,年產值從4000萬元提高至1.67億元。隨著機床行業產業鏈整合程度加深,行業集中度的不斷提升,“大環境”已經為國內機床行業向高端領域沖刺做好了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