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堅持標準引領提振中國制造信心自我國向高端裝備制造業快速布局以來,各項扶持政策陸續出臺,未來十年,高端裝備制造業將迎來黃金增長期。因此,推進裝備制造業標準化和質量提升,對于我國打造世...
堅持標準引領 提振中國制造信心自我國向高端裝備制造業快速布局以來,各項扶持政策陸續出臺,未來十年,高端裝備制造業將迎來黃金增長期。因此,推進裝備制造業標準化和質量提升,對于我國打造世界級、國際領先的裝備制造業基地、推進國際產能合作、引領“一帶一路”建設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補標準短板
標準被認為是世界的通用語言,更是裝備制造業成敗的關鍵,但我國目前主要還是引用國外標準。對于裝備制造業本身和整個工業乃至整個國家來講,產業共 性技術研究及合格評定體系研究這一中間環節的缺失和薄弱,最終將導致整個行業的核心競爭力不足,在關鍵核心技術方面也無法擺脫對國外的依賴,導致在國際競 爭大背景下難以形成有效的國家競爭力,因此必須建立和完善裝備制造業標準與合格評定體系。
《提升規劃》指出,堅持標準引領,建設制造強國,是結構性改革尤其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有利于改善供給、擴大需求,促進產業邁向中高端。 由此可見,我國裝備制造業的提升戰略有三個步聚:突破或掌握核心技術;技術專利化,即用知識產權保護核心技術;專利標準化,即把核心技術提升為行業標準或 國際標準。
提升質量效益
標準化是創新的驅動力,也是實現市場和供應商領先戰略的手段,通過行業標準引領產業方向,甚至通過標準競爭增強我國制造業在國際上的話語權,成為我國制造業由大變強的關鍵一環。但是,建立標準的關鍵在于能夠達到標準,否則就失去了標準的意義。
在標準中,質量是產品安全性、適用性、可靠性、維修性等規定的各項指標。目前,雖然我國裝備制造業質量總體水平穩中有升,但在精密化、自動化、移動 化、數字化等方面的可靠性和滿意性上,與國外差距較大。特別是在運動控制、精確感知系統方面非常落后,面臨知名品牌少、產品品質不高,甚至質量不達標的尷 尬。
長期以來,我國裝備制造業出口主要集中在發展中國家,產品大多是中低端。在消費者追求品牌質量的當下,一邊是成本優勢逐步消失,一邊是產能過剩已成事實,以低價取勝的國貨面臨窘境。這表明我國裝備制造業的品牌競爭力還遠遠不夠,以質量為核心的品牌建設依然任重道遠。
李克強總理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特別強調指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這種“工匠精神”的核心在于高標準。必須弘揚工匠精神,追求精益求 精,才能生產更多有創意、品質優的產品,堅決淘汰不達標產品,提振消費者對中國制造的信心,支撐制造業提質增效、提升國際競爭力。
明確發展方向
當今世界各國裝備制造業的競爭,實質上就是標準和質量的競爭。目前,我國裝備制造業厚積薄發,已經到了加速釋放成長潛能的周期。一方面是因為我國重 工業化進入到提速階段,高鐵建設、風電等新能源業務的后發優勢等,正對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形成強大的推動引擎;另一方面是因為我國高端裝備制造業經過多年的 以市場換技術的積累后,已經形成了較強的技術儲備和自主創新能力。
裝備制造業的發展水平反映出一個國家在科學技術、工藝設計等方面的綜合配套能力,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體現。由于裝備制造業范圍廣、門類多、技術含量 高、與其他產業關聯度大、帶動性強,因此在我國“十三五”規劃中,就明確提出要深入實施《中國制造2025》,促進制造業朝著高端、智能、綠色、服務方向 發展,可見智能制造已成為我國高端裝備制造業的重點方向之一。
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提升規劃》對接《中國制造2025》,瞄準國際先進水平,實施工業基礎和智能制造、綠色制造標準化和質量提升工程,加快關鍵 技術標準研制,在機器人、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等重點領域,推動標準化,實現新突破,并適應創新進展和市場需求及時更新標準。這表明,我國在建設制造強國、支 撐制造業提質增效、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進程中,必將開辟出一條堅持標準引領的符合中國制造業發展現狀的新路。
標準引領是中國制造由大向強的加速器
制造強國須標準引領,制造高質量的產品必須有高標準支撐。而現實是,我們的產品質量處在中低端,相應的標準也相對滯后。2015年,為強化高端裝備 制造業標準的實施,加快技術標準的研制,完善技術標準體系,促進裝備制造業由大變強,工信部開展了高端裝備制造業標準化試點工作。《裝備制造業標準化和質 量提升規劃》,無疑將為我國實現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升級提供強引擎、注入加速度。
《中國制造2025》指出,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科技創新的主戰場,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綜觀我國制造業,其總產值已經位列全球 首位,相關統計數據顯示,最近兩年我國制造業總產值已占全球五分之一,名列第一;在500多種主要工業品中,中國有220多種產量世界第一,是名副其實的 制造業體量上的大國。
但與之同時應該看到,量的優勢卻始終難掩質量、特別是品牌方面的競爭劣勢,我國制造業一直存在著大而不強、知名品牌少、產品品質不高甚至質量不達標 的瓶頸問題。而與之相反,很多國家和地區因為重視標準,使得自己的產品能夠在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勇立潮頭、經久不衰,贏得諸多消費者獨有情鐘的青睞。比 如,眾所周知、耳熟能詳的德國的廚具、汽車,瑞士的手表,等等;比如,在世界品牌500強中,美國有239個,中國只有21個;比如,全球壽命超過200 年的企業,日本有3146家,為全球最多,德國有837家,荷蘭有222家,法國有196家。
而之所以會存在這種差距,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標準上的差距。誠如廣泛流傳于產業界的一種說法,雖不完備,但卻體現了標準的重要性:一流企業做標 準,二流企業做品牌,三流企業做產品。從世界范圍看,國際標準90%以上掌握在發達國家手中,而我國占比僅1%。由此不難看出,制造業的競爭實質上也是標 準的競爭。從德國“工業4.0”實施建議的8個優化行動領域看,標準化列于首位便是最有力的印證。面對一邊是中低端產能過剩、一邊是中高端供給不足,一邊 是國貨庫存積壓,一邊是國人在全球掃貨的客觀現狀,通過行業標準引領產業方向,有利于改善供給、擴大需求,促進產品產業邁向中高端,是實現我國制造業由大 變強的關鍵一環。
標準是工業實力的象征,也是引領產業進步的方向。可以預見,此次會議通過《裝備制造業標準化和質量提升規劃》,其標準“+”效應帶來的必然是質量 “+”的成效,必將加快我國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的升級速度,中國制造2025的宏偉藍圖定當可期可成。
【啟示與思考】
當前,中國裝備制造加速“對標”國際,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轉變過程中,提升產品服務的質量和標準是重點任務之一。
制造業整體,特別是核心技術的落后,根源在于制造業標準化水平不高。標準是裝備制造業質量技術基礎的核心要素,是行業管理的重要手段。要推動中國經 濟邁向中高端水平,提高產品和服務標準是關鍵。要堅持標準引領,加快完善國家技術標準體系,不斷提升標準的先進性、有效性和適用性,用先進標準倒逼“中國 制造”升級。
提升中國制造的產品質量,標準是一方面,但在標準還沒有達到的地方,良好的工業文化才是關鍵。現代化的推進需要提倡工業精神,現代化絕不僅僅是物 質、器物層面的變化,更重要的是精神層面的更新。需下大力氣培育工業文化,使行業所有的參與者都能認真嚴格、自始至終地做好每一個細節,快速提高裝備產品 的質量和可靠性,真正讓用戶放心地使用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