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輪被稱作工業機械的牙齒,絕大多數工業企業都離不幵砂輪。新中國成立以前,我國的磨料磨具工業十分落后,全國僅有一個砂輪廠,不能生產磨料,只能生產少量陶瓷磨具。1953年,我國家計劃興建一座大型砂輪廠(即為后來的鄭州第二砂輪廠)。第二砂輪廠是我國發展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興建的重點工程之一,由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援助興建。1953年開始籌備,1956年動工興建,1964年建成投入生產,是我國機械工業部直屬的大型綜合性磨料磨具骨干企業。
截止1964年6月,二砂共完成基建投資14912萬元。廠區建筑面積完成185436平方米,生活區建筑面積完成73952平方米,建立了6個基本生產車間,5個輔助生產車間和相應的管理科室,有職工3921名。
多位領導人的關注
在二砂的建設和發展中,得到了黨中央、國務院領導的親切關懷,劉少奇、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先后到二砂視察工作(河南、遼寧、山東等14個省市的幾十個單位給二砂輸送了大批領導干部、技術工人。領導對二砂的深切關懷和期望,全國各地對二砂的支援,極大地鼓舞了二砂的全體職工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
來自德國人民的援助
在二砂建設時期得到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政府和人民的友好援助。民主德國的國營卡爾馬克思城中央發展和金屬結構設計院、國營馬德堡強電設備制造廠、國營柏林冶金工業中央結構設計員等27個單位為二砂進行工廠設計,并提供了3000多臺設備。克魯克納、貝爾格等67位專家帶著德國人民的友誼幫助二砂,在土地施工、設備安裝和試生產中做出了可貴的貢獻。
曾經輝煌的二砂
輝煌時期的二砂,磨料磨具暢銷全國各省、市、自治區,遠銷世界68個國家和地區,截至1985年累計出口磨料52368噸,磨具11734噸。砂布、砂紙2192令,僅1980年至1985年間就創外匯2695萬美元。
1993年12月,二砂經過改制,成立“白鴿(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同年12月8日在深交所上市交易;2006年12月股改退市后成立“白鴿磨料磨具有限公司”。公司自創建以來,在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把握國際同行先進水平,以不斷創新的精神,始終保持著磨料磨具行業首屈一指的地位。
二砂規劃建設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以新的面貌展現
曾承載鄭州發展記憶的二砂也將涅槃成為文化創意園區。鄭州的西郊,依托二砂舊址和廠區內保留完好的工業建筑史跡,將誕生一個流著鄭州城市血脈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按照整體產業規劃,二砂文創園預計總投資約150億元,總建筑面積約103萬㎡。項目及周邊保留著相對完整豐富的鄭州西郊城市記憶,包括大體量的工業遺存和綠色植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