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業高級技術人員缺口巨大,應該說,所有制造企業都需要高級技術人員。然而,我們必須給高級技師下一個定義:專業技師和有專業知識的熟練工人。“一技之長”專業“就是”專才“,而不是那種可以憑借名牌大學、高等學歷四處跳槽的“通才”。大多數通才通常什么都知道,但什么都不是很擅長。企業急需人才,但提供“專業人才”的培訓機構并不多,培養中國工匠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據報道,中國缺少近1000萬高級技術人員,這已成為制約中國制造業的一個主要因素。所有的中國技術員都去哪里了?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今天我們將深入分析原因,希望得到社會的重視。
糟糕的情況
長期以來,中國制造業一直處于野蠻時代。企業主已經把裝配線的效率發揮到了極致,工人們逐漸退化成了機器或大錘。但是現在,裝配線的這一極端遇到了瓶頸。年輕人越來越厭倦進入工廠,單調的工作逐漸被機器人和人工智能所取代。在這種背景下,我們深切感受到“高級技師”的重要性。
不幸的是,中國制造正在浪費很多時間。它不但沒有培養更多的技術人員,反而吞噬了越來越多的人才。相關調查顯示,日本整個工業勞動力中高級技術人員的比例為40%,德國為50%,中國僅為5%。更可怕的是,30年前,中國高級技師的比例是5%,這意味著我們根本沒有為技師建立任何培訓制度,只是一灘死水。
可憐的機械師,卑微的存在感
傳統觀念中對技術工人的偏見和戲謔依然存在,職業教育難以吸引優秀學生,“選擇大學,放棄技工學校”仍然是許多家長的共同選擇,技術工人“挑肥揀瘦”的現象在一些雇主中也很普遍。
在大多數人的價值觀排名中,“選擇大學,放棄技工學校”仍然是相對于學歷教育而言的第二好選擇。因此,在高校招生的篩選機制下,大部分高分考生被高校“攬入懷中”,高考不及格的學生在選擇技工學校之前只能退而求其次。
事實上,體面的生活和成功的生活也可以通過技術教育來實現。
技術人員,特別是高級技術人員,對人的基本素質要求很高,僅靠人才是無法完成工作的。他們需要長時間的艱苦訓練。他們在技能、心態、性格和環境方面極具挑戰性。例如,一些機器加工部門需要全年處理機器,環境很糟糕,夏天很熱,冬天很冷,容易發生工傷事故。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更喜歡蹲在辦公室里,而不是嘗試學習相關技能,更不用說克服技術障礙和成為先鋒的想法了。更重要的是,即使有些人決心在當前日益浮躁的環境中尋求技術突破,也很難忽視來自外部世界的各種誘惑。
事實上,由于制度文化,中國技術人員缺乏存在感是最重要的。由于制度不完善,中國人的投資觀念短命,技術人員的存在感太低,社會不會給予他們應有的尊重。
正因為如此,普通人絕對不可能享受到“產品在手中升”的樂趣。如你所見,學校和中小企業不尊重高級技術人員的培訓,在應試教育中,學生注重書面指導和考試。概念的死記硬背、公式的死記硬背和與風險相關的考試構成了中國技工學校的一生。至于實際運作或實驗示范,大部分學校由于缺乏資金而敷衍了事,我們應該知道,在大學和技術學校度過的時間是生命中最寶貴的時間,而學習欲望、精力和好奇心是最旺盛的。然而,我們慷慨而不知不覺地浪費了這美好的生活,沒有建立起自己的知識和技能體系,難怪大學生更難找到工作。
事實上,中國許多企業尊重“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文化。學習技術的人往往不受系統的賞識,在工資和待遇方面遠遠落后于經理。更不正常的是,中國企業一直遭受著嚴重的內耗,許多“努力工作的人”并不把他們的注意力放在“教育人”上。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創造性地利用利潤,你只能盯著內在的利潤,最終,你會全身青一塊紫一塊。技術人員的成長軌跡已經與這種系統文化相沖突。沒有存在感是很自然的。由于沒有存在的意義和社會的尊重,誰愿意冷靜下來學習技術,中國的技術人員正在逐漸退出中心舞臺。
尊重技術,善待中國的未來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是經過實踐檢驗的真理。它從未改變。中國社會、企業和學校已經剝奪了技術人員的生存意識,最終將遭到報復。這種報復表現在產品溢價低、人員流失率高、銷售困難和企業運營不可持續。這也是中國再次開始尋找工匠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