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家水泥上市公司發布半年報,業績增速顯著,如四川雙馬上半年凈利潤同比增長近5倍,天山股份上半年業績同比大增11倍,冀東水泥上半年實現扭虧,凈利逾5億元。這是當前水泥行業高景氣度的一個縮影。
今年以來,基建需求疊加環保停限產,對水泥行業形成有力支撐。同時,新增產能的閘門則被關緊。就在8月13日,工信部網站發布《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關于嚴肅產能置換嚴禁水泥平板玻璃行業新增產能的通知》,要求“切實做好禁止新增水泥、平板玻璃產能工作”。
據業內人士預計,上半年水泥行業實現利潤預計在650億元左右,跟去年同比增長幾乎百分之百,也就是翻了一番,創了歷史的新高。在短期前景較為明朗的情況下,市場人士普遍預計,今年整個水泥行業的利潤大概率會達到創紀錄的1000億元。
水泥市場“量價齊升”
8月以來,部分地區水泥、熟料出現價格上調,漲價時間同比去年有所提前,多見于華東地區。例如蘇南天山和南方8月11日起熟料出廠價計劃上調20元/噸,浙江金建衢水泥價格上調20元/噸,杭紹湖和嘉興一帶南方對外熟料價格公布上調20元/噸。目前,常州、徐州、嘉興、蕪湖、上海等地水泥庫存基本在40%~45%低位。此外,提振基建釋放西北、華北水泥需求,項目落地供需格局改善有望進一步提高價格。
多家水泥企業日前發布中報,如天山股份、塔牌集團、冀東水泥,2018上半年分別實現歸母凈利3.08億元、8.61億元、5.1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107%、177.34%以及成功扭虧,華潤水泥實現扣非后歸母凈利40.26億港元,同比增長145.5%。水泥企業主要受益上半年價格同比較大幅度提升,華東、華南地區還受益雨水天氣較少需求同比改善。
據了解,從去年9月份旺季開始,水泥價格進入上漲通道,從320元/噸一路上漲,近期更是攀升到了歷史以來的最高水平,并且呈現明顯的淡季不淡的格局。整體看,全國大部分地區水泥均價超過400元/噸;低于400元/噸的地區主要集中在北部省份和西南地區。
業內人士指出,今年上半年水泥行業利潤大漲的主要原因,是市場供需形勢的變化。而和以往依托于需求好轉不同,這輪價格上漲主要是因為供給的大幅收縮。本輪淡季超預期過渡,看好傳統旺季量價齊升,普漲時點、漲價幅度、供給收縮、行業整合等方面均有可能再超預期。
北部市場逐漸回升
另外,自2018年8月20日起,新一輪第二階段環保強化督查將啟動。這場涉及北方市場約40個城市大氣污染防治督查的舉措,將再度提振北方水泥市場。
8月13日,亞洲水泥發布2018年度中期業績公告顯示,其間公司收益同比增長47%。而冀東水泥披露的半年報也顯示,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78億元,同比增長19.5%,打破連續5年來公司中期業績虧損局面。自此,已公布業績的水泥企業中,基本呈現出業績快速上漲的局面。特別是業務重點位于北方的企業,業績普遍上漲。
事實上,在經濟整體下行、需求低迷的情況下,冀東、天山、祁連山、寧夏建材等北方水泥個股的股價一路下行,水泥價格也持續動蕩。但當前企業盈利表現仍然較好,一些企業通過對產量的控制實現了產品價格和企業業績的逆勢上漲。
業內人士指出,冀東水泥業績實現5年以來的新突破,是北部水泥行業在形勢低迷中逐漸提振的信號。而2017年下半年以來,西北、華北區域水泥產量需求出現了大幅下滑,但水泥價格依舊處于高位。
長江建材范超團隊表示,受益于“京津冀協同發展”國家戰略的推進與水泥行業“供給側改革”的影響,我國水泥和熟料銷售價格及營業收入同比增幅明顯。
7月31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加大基礎設施領域補短板的力度,為水泥行業提供需求提振空間。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平均城鎮化率為58.5%,西北四省區寧夏、青海、新疆、甘肅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城鎮率的提升一方面意味著市政建設需求的增多,另一方面地產投資也會隨之增加。
長江證券研報指出,雄安新區建設有望拉動京津冀市場需求拐點初現,精準扶貧、鄉村振興等帶來公司外圍市場如陜西、內蒙古等市場出現復蘇,同時疊加當前基建端的財政寬松政策,判斷區域市場需求或將從2018年下半年迎來一定彈性。
華東市場淡季不淡
與北部市場不同,區域性明顯的水泥市場中,南方水泥正上演著淡季不淡的局面。據悉,每年6~7月是我國水泥行業的傳統淡季,但今年,華東水泥在環保政策帶來的產能收縮下,不僅沒有降價,反而出現熟料短缺逆勢上漲的局面,超過市場預期。
2017年,華東在淡季開始嘗試錯峰限產,然而這一舉措主要是協會及企業的自律行為,并不具備強約束力。2018年夏季錯峰仍在執行,熟料產量卻大幅下降。長江建材研報數據顯示,2018年6月華東熟料同降17%,其中江蘇、安徽同降26%、11%。
此次熟料產量大幅下降主要是環保強制停產增多。范超團隊指出,在淡季時,企業自律停產執行力較弱,而產量的減少會帶來企業單位固定成本的上升,因此環保限產的執行力要遠大于企業自主錯峰。
環保限產帶來了產能壓縮,其利好影響在華東區水泥價格上得到良好體現。同時,邁過淡季的小幅震蕩,華東水泥即將迎來需求的增長拐點。
業內人士指出,水泥因其自身特性,受環保等因素影響,需求釋放正在向年中靠攏。據長江建材研報數據,3月華東產量為17%的負增長,而4月為6%的正增長,5月依舊2.1%的正增長,從這個趨勢推測,未來淡季不淡或將成為常態。對于2018年旺季提價時點及幅度,研報表示7月中旬華東地區已有上漲態勢,若落實較好,則在時點上好于去年表現,旺季熟料價格有望回到相對較高的水平。
整體來看,華東水泥依然具有良好的市場預期,領跑于西北、華南地區,成為水泥行業的強勢增長點。
行業整體態勢向好
水泥因具有不易保存、單價較低、運輸成本較高等特征,導致其運輸半徑較短。較差的區域間流動性也賦予了其較強的區域化特征。從產能利用來看,水泥市場呈現南強北弱的格局。華東、中南、西南全年產能利用率較高,均超過80%,三北地區則相對較弱,利用率不足70%。
從價格漲跌幅度來看,2015~2017年全國水泥價格累計上漲幅度為32%,華東漲幅超60%,領跑其他區域,西南、中南、華北緊隨其后。目前,華東水泥股表現強勁的同時,西北、華北區域預期基本觸底。業內人士表示,往后隨著需求恢復,北方水泥將迎來量、成本、價格三重改善,業績彈性巨大。
受益于環保限產以及供給側改革,今年以來水泥行業整體表現出良好態勢,庫存拉低運行,行業利潤大幅增長。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8年上半年,全國累積水泥產量9.97億噸,同比下降0.6%,前五個月全國水泥行業利潤總額為514.91億元,同比增長163.86%。
中郵證券研報表示,展望中長期,目前我國水泥市場整體處于成熟期,行業高增長階段已經過去,集中度提升成為中期行業發展邏輯。在當下國家深化供給側改革和行業季節性錯峰生產的背景下,行業集中度提升有望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