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稱,隨著中國積極推進制造業價值鏈升級,中國專利申請數急劇增加。
據日本《富士產經商報》9月4日報道,從成為經濟力量源泉的生物產業、醫療設備到IT,美國在先進技術相關專利方面一直是世界領頭羊。中國專利申請數急速擴大,顯示出美國與中國在戰略產業領域的競爭不僅局限于產品,還可能擴大至以知識產權為代表的服務領域。
報道稱,中國的國內專利申請件數目前遠多于日本與美國的國內專利申請件數。這是中國試圖建設知識產權儲備的征兆。中國強化以國內專利為中心的知識產權的傾向正在增強。
報道稱,從國際專利申請數來看,2017年中國的申請數高于日本的申請數,中國僅次于美國居世界第二。
報道指出,中國技術開發取得進步的領域主要集中在成品上,包括新形態的IT產品、能源設備、節能運輸工具和機器人(16.710,0.37,2.26%)等。美國和日本在屬于半成品的技術新材料、生物制藥等國際專利申請方面繼續占有優勢。
報道稱,中國企業的專利集中在較小范圍的技術上。可以說,中國通過選擇和集中一下子提高了在重點領域的存在感。
報道稱,在過去10年,中國的專利申請數和國際專利公開數均實現了急速增加,但在知識產權使用費方面,依然對主要貿易對象國有很大的逆差。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統計數據顯示,美國和日本在技術貿易收支方面的收入規模較大。
經濟學家認為,中國積極推進價值鏈升級,但離成為日美的“直接威脅”還有很大距離。
報道指出,中國在貿易中處于相對優勢的領域附加值較低。美國和日本在知識產權、生產經營管理等附加值較高的領域依然保持著競爭力。
報道稱,但是,中國提出了提高技術水平的目標,從長期來看將向高附加值領域轉移。中國制造業價值鏈升級,今后數年內可能會給參與相關技術領域的美國和日本企業造成很大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