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國內宏觀經濟穩中向好,鋼材價格比較穩定,鋼鐵供需基本平衡,“去產能推動鋼鐵行業產能利用率明顯提升,供求關系顯著改善,企業效率持續向好。今年上半年,鋼鐵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利潤率增長93.4%。”16日上午,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經濟運行調節局局長趙辰昕這樣表示。
近年來,鋼鐵等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工作持續積極有序推進,據國家發改委產業協調司副司長蔡榮華介紹,2016年壓減6500萬噸以上粗鋼產能,2017年壓減5500萬噸以上粗鋼產能,兩年共壓減1.2億噸以上,完成“十三五”目標任務上限的80%以上。
2018年是鋼鐵去產能的深化年,我國不僅要再壓減3000萬噸鋼鐵產能,還要嚴防“地條鋼”死灰復燃,嚴禁新增產能。
對此,蔡榮華回答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提問時表示,今年1-7月,已壓減粗鋼產能2470萬噸,完成全年任務3000萬噸的80%以上,從數字上看,后續任務似乎不太重,但也絕不是輕輕松松可以完成的任務。“隨著鋼鐵市場供需形勢的改善,特別是價格回升,部分企業預期發生了變化,去產能積極性有所下降。所以,嚴禁新增產能,防范已化解的過剩產能復產壓力比較大。同時,去產能是一項比較復雜的系統工程,在去產能的同時要把職工安置好、債務處理好、地方經濟轉型做好,這是一個系統工程。”
著眼長遠,鋼鐵業實現脫困發展,關鍵在于加快轉型升級,產業邁向中高端,產品滿足個性化、差異化需求。
蔡榮華告訴記者,下一步國家發改委要培育優質產能,充分利用產能置換、指標交易等市場化手段,加快形成一批工藝先進、生產效率高、資源利用效率高、安全保障能力強、環境保護水平高、單位產品能耗低的優質產能,把結構調整過來。加快推進技術進步,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把鋼鐵質量的穩定性、先進高端鋼材的品種、節能環保的新技術、關鍵共性技術等作為重點,加大研發力度。并且,持續推動兼并重組,按照企業主體、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原則,鼓勵有條件企業實施跨地區、跨所有制兼并重組,提升整合優質產能,把鋼鐵行業高質量發展提高到一個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