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初步統計發現,自5月底以來,河北、山東、浙江、青海、湖南、重慶、上海、安徽、北京、廣東、天津、貴州、山西、陜西等十多個省(市、區)召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并以2020年、2035年為時間點規劃“美麗中國”路線圖。
記者梳理會議內容發現,各地大會皆有地方一把手出席并講話,重點部署未來三年污染攻堅戰行動計劃,且側重點不同。
陜西省委書記胡和平在8月3日的陜西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強調,堅決打好青山、藍天、碧水、凈土四場保衛戰,堅決徹底整治秦嶺北麓違規建別墅問題。根據7月31日山西省委書記駱惠寧在該省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的講話,山西的重點是藍天保衛戰、碧水保衛戰、凈土保衛戰和農村人居環境治理攻堅戰,年內實現省級環保督察“回頭看”全覆蓋。
分析人士指出,地方政府越發重視生態環境保護,環保政策將只嚴不松。受此影響,相關工業品價格將維持在高位。
各地側重點不一
國家污染攻堅戰以藍天保衛戰為重中之重,包含七大戰役,地方污染攻堅戰則因各地生態環境質量不同有不同的側重點。
對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來說,大氣污染防治是首要工作,而每個省(市、區)的藍天保衛戰重點也不一樣。
北京的藍天保衛戰聚焦機動車、揚塵、揮發性有機物三大污染源,具體措施包括突出抓好柴油貨車污染防治,嚴控油品質量監管和機動車排放標準,細化揚塵控制等。
同處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山東,按照該省省委書記劉家義在5月30日-31日的山東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的講話,“過于依賴資源能源消耗的發展方式沒有根本改變,污染物排放領域多、總量大、強度高、重化工業是排放大戶的格局沒有根本改變。”
山東的首要措施是深入推進“四減四增”工作,這是中央財經委第一次會議提出的源頭防治措施,山東省日前還專門印發“四減四增”三年行動方案。方案提出,到2018年年底,生鐵產能壓減60萬噸,粗鋼產能壓減355萬噸,提前完成“十三五”鋼鐵去產能總目標等一系列目標。
山東科技戰略發展研究所副所長周勇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源頭防治、“四減四增”是山東污染防治的治本之策。山東的每一減一增都有明確目標、配套制度、獎懲措施,每一項都有任務清單、責任清單和負面清單,做到用力得當、精準有度,體現質量和效果,確保年年都有明顯變化、三年實現根本好轉。
山西省委書記駱惠寧在山西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表示,山西省集生態脆弱和結構性污染于一體的矛盾重于全國,解決環保突出問題、補上生態修復短板的任務重于全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責任重于全國。
山西省此前有4個城市納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今年新增4個城市納入汾渭平原,山西11個城市中的這8個城市都將作為未來三年山西污染攻堅戰中的重點區域。山西破解大氣污染源頭治理難題將以解決城內重化工企業集中、煤炭采暖污染、重柴油貨車排放和拋灑污染、城市揚塵和露天焚燒燃放污染等問題為重點。
位于長江經濟帶上的上海則更注重水污染防治。《上海市2018-2020年環境保護和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就城鄉環境質量全面改善提出首個目標,即地表水環境質量明顯改善,重要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達到78%,國考斷面水質全面消除劣Ⅴ類,市考斷面水質95%以上達到或優于地表水Ⅴ類水。
地方目標更加嚴格
從地方的大會和行動計劃來看,地方或多或少制定了一些嚴于國家“十三五”規劃的污染攻堅戰目標。
遼寧、北京、上海、湖南、重慶、廣東等省(市、區)已發布未來三年污染攻堅戰行動計劃,提出了一些高于國家標準的生態環保指標。
廣東將PM2.5控制在33微克/立方米以下,并開啟廣東省邁向空氣質量改善第二階段目標,即PM2.5低于25微克/立方米。
7月23日天津市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公布的2020年目標中,PM2.5年均濃度目標為52微克/立方米左右,計算可得較2015年減少25.7%,較2013年下降45.8%,不僅高于國家為天津設定的目標,還略高于天津自設的25%的“十三五”目標。
《重慶市污染防治攻堅戰實施方案(2018-2020年)》中,全面消除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和長江支流劣Ⅴ類斷面、鄉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達到86%以上、細顆粒物年平均濃度控制在40微克/立方米以內等指標高于國家要求。
《湖南省污染防治攻堅戰三年行動計劃 (2018—2020年)》提出,2020年全省PM2.5年均濃度下降到40μg /m3以下,屆時較2015年的降幅約為23.7%,高于18%的國家要求。
河北、山東等地則提出了更為嚴格的產業結構調整等目標。卓創資訊分析師劉新偉表示,山東此前提出2019年提前完成“十三五”鋼鐵去產能目標,而后又提前到今年年底。國家“十三五”鋼鐵去產能目標為1.5億噸,因河北加碼當地去產能目標,預計實際壓減1.65億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