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花電石,光芒四射,是我對磨工的最初印象。也正因此,每次拍攝時總喜歡在磨床前多做停留,以追求斑斕多彩的畫面感。魏文兵每天打交道的就是這個工作。平磨、內孔磨、外圓磨,各種各樣的花式磨法,讓人眼花繚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在我這個外行看來絢爛多姿的工作,其實并不好干。較強的計算能力、空間感、形體知覺和色覺是對磨工的基本要求,而耐心與專心更是他們錘煉成才的必備功底。
一入“磨”道深似海
魏文兵,航空工業起落架公司液壓附件車間一工段磨工班班長,自1992年進廠以來,一直扎根于一線,承擔著分廠各型號批產細長活塞桿、柱塞等關鍵重要件的熱后精加工,兢兢業業,專心鉆研,在公司磨工的功勞簿上戰績赫赫,屢立奇功。
羅馬并非一日建成。剛接觸到磨工這個工作時,魏文兵說不上有多喜歡,只是按部就班地干著每一件活,保質保量,僅此而已。可時間一長,他慢慢地從中發現了樂趣,找到了一種讓自己快樂起來的感覺,特別是當自己攻下一個難題的時候,那種滿足感無以言表。他發現,他愛上了這份工作,愛上了這三米多磨床。
于是,他開始學習鉆研,利用業余時間補充專業知識,并不斷總結各種磨床的加工技術和方法,反復摸索和實踐,從合格到熟練再到精湛,磨床的搖桿上留下了他努力的汗水,車床上的照明燈見證了他奮斗的身影。
經過多年的潛心研究與實踐,目前,魏文兵已熟練掌握平磨、內孔磨、外圓磨、無心磨、螺紋磨、超精磨等磨工加工技術,成為了分廠磨工加工的多面手。
巧干出奇招的“磨”法師
提到魏文兵,大家都贊不決口,因為不管多難干的活,他總會有辦法、用奇招將之拿下。大家都打趣地說他是個“磨”法師,其實,這些都源于他善于動腦,勤于小改小革,勇于技術創新。襟翼螺桿是運八飛機上一種專用的非標型面螺紋的薄壁件,壁厚僅為3.5mm,且要求任意螺紋牙上的螺距累積誤差不超過0.04mm,如此高難度的任務,別人都不敢輕易嘗試,只有魏文兵迎難而上,查圖紙、找方法,反復琢磨,改變加工方法和裝夾方式,調整磨削參數,從而降低了零件的變形幾率,最終攻克了這個難題,確保了運八產品的順利交付。
某型機的螺桿為滲碳件,工序復雜,特殊過程多,且產品為空心細長桿(長度970mm),產品尺寸精度要求高,螺距累計誤差和直線度(全長0.075mm)要求極高, 且熱處理后零件伸長、縮短和變形大,合格率低。磨削過程中的裝夾和進給參數、變形、冷卻直接影響產品的精度和尺寸公差,加工難度非常大,長期制約公司飛機附件的交付。自這個任務交到魏文兵的手中后,他依據圖紙仔細分析,憑著自己多年的經驗,研究出一種獨特的托、磨并用的加工方法,消除變形和應力,采用粗磨和精磨分步加工,優化了磨削參數,保證了螺桿產品的正常磨削,使產品質量100%達到了圖紙的精度要求。螺桿產品的加工,突破了國內企業同類產品的生產技術難題,填補了國內空心螺紋細長干加工的空白,而他的這一技術創新,也為今后該類零件的加工開創了一條新思路。
在2017年車間液壓附件突破歷年交付的“翻身仗”中,魏文兵首當其沖,在城洋兩地日夜輪換加班,確保了螺桿每月5架機的配套節點,有力保障了公司的附件交付。
創新帶出骨干團隊
魏文兵技術超群,掌握了很多加工絕技,但他從不吝賜教,經常結合自身經驗給大家講授實際生產中的磨削知識,手把手地給別人操作示范。針對令班組成員頭疼的撥齒頂尖磨削細長桿的裝夾等加工難題,他將自己的經驗與大家一起分享,并進行技能推廣,從而使班組的整體技術水平得到明顯提高,有效緩解了目前技術人員斷層的壓力。作為班長,魏文兵主動帶領班組人員積極參與到車間的微創新活動中,大膽設想,小心驗證,仔細實踐。近年來,魏文兵積極參與分廠多項關鍵、重要件的技術攻關,提出了螺帽、螺桿、球面磨削等新的加工方法,保證了產品的精度要求和表面質量,突破式地解決了制約附件加工的技術、質量瓶頸。
“一生只做一件事,要做就把它做到極致”這是魏文兵的承諾,也是他對自己二十年如一日的要求。26年的堅守,他無怨無悔;26年的不斷磨練,他“百煉成鋼”;26年的專注與責任,讓魏文兵在三米多磨床前沉穩而干練,專業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