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科技部和財政部聯合發布《關于加強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文件稱,到2020年實驗室經優化調整和新建,總量保持在700個左右。其中,學科國家重點實驗室保持在300個左右,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保持在270個左右,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保持在70個左右。
記者注意到,文件還提到將大力推動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發展,這意味著企業申報國家重點實驗室迎來新機會。
一位在企業科研人員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企業對于申報國家重點實驗室有積極性,國家的支持對于企業自主創新研發有時候能起到“添一把火”的作用。
實驗室將優化調整
文件稱,國家重點實驗室經過30多年的建設發展,已成為孕育重大原始創新、推動學科發展和解決國家戰略重大科學技術問題的重要力量,但還存在重大原創性成果缺乏、世界一流領軍科學家不足、管理體制機制亟待深化等問題。
文件大篇幅強調了強化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到2020年,基本形成定位準確、目標清晰、布局合理、引領發展的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
在學科布局方面,重點圍繞世界科技前沿和國家長遠發展,圍繞區域創新和行業發展,選擇優勢單位和團隊布局建設,適當向布局較少或尚未布局的地方、行業部門傾斜,加強與國家相關科教計劃重點任務布局的銜接,推動實驗室聚焦重大科學前沿問題,超前布局可能引發重大變革的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 文件提到,將組建學科交叉國家研究中心。
具體來說,文件提到未來將圍繞數學、物理、化學、地學、生物、醫學、農學、信息、材料、工程和智能制造等相關領域,在干細胞、合成生物學、園藝生物學、腦科學與類腦、深海深空深地探測、物聯網、納米科技、人工智能、極端制造、森林生態系統、生物安全、全球變化等前沿方向布局建設。
文件還提到,適時調整實驗室研究方向和任務,促進更多優勢學科領域實現領跑并跑。對在國際上領跑并跑的實驗室加大穩定支持力度,對長期跟跑、多年無重大創新成果的實驗室予以優化調整。
一位985高校剛退休的教授告訴記者,他們院系的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牌子通過了評估,但也有熟悉的實驗室已經摘牌了。
“很多高校的重點實驗室組織機構比較松散,對于高校來說只是增加了一塊牌子和經費渠道。從目前的文件來看,未來國家對國家重點實驗室有望更嚴格的評估。”他表示。
科技部5月30日發布的一份《99家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評估報告》顯示,固廢資源化利用與節能建材、生物源纖維制造技術、煤礦安全技術、車用生物燃料技術、肉食品安全生產技術、數字多媒體芯片技術、中藥制藥共性技術、全斷面掘進機等8個實驗室限期整改,整改期為2年。其中風力發電系統、主要農作物種質創新、軟件架構、高檔數控機床等4個實驗室未通過評估,不再列入國家重點實驗室序列。
強化企業對基礎研究的投入
文件強調,面向戰略性新興產業和行業發展需求,以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為目標,圍繞產業發展共性關鍵問題,主要開展應用基礎研究等。
在具體行業方面,文件稱,將突出需求導向,在高新技術、現代農業、生態環境、社會民生等重點領域布局建設。加強與學科國家重點實驗室的交流合作,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強化企業對基礎研究的投入,引導部門地方加大對實驗室建設發展的支持,落實研究開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優惠等政策。
從歷史淵源來看,早在計劃經濟時代,重大科研基礎配置都跟著高校、實驗室、國有企業等,文件的發布,意味著更多的企業有望申報國家重點實驗室。
6月26日,一位央企大數據總工程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對于企業來說,申報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積極性肯定高,不過目前大多聯合高校或研究所申報,因為獨立申報成功概率較小。
2016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曾走訪浪潮高效能服務器和存儲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該實驗室負責人當時介紹,實驗室每五年有一個考評周期。國家重點實驗室對浪潮來講,就是國家在關鍵時刻,給他們的自主研發添了一把火。
文件還提到,將進一步完善分類支持方式和穩定支持機制,加大績效考核和財政支持的銜接。文件強調,本著“保重點,補短板、分類支持、注重績效”的原則,中央財政穩定支持國家研究中心和學科等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運行和能力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