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沈明:時至年底,一些績差的上市公司又將面臨退市大考。今年前景不樂觀的公司有幾家?退市制度建設將從哪些方面入手?為避免退市,ST公司做出了哪些努力?本報今日進行梳理。
交易所正研究完善財務類退市指標
2018年,資本市場退市制度改革有望獲得實質性進展。近期,來自證監會及交易所的表態顯示,未來將堅定不移地推進退市制度改革,同時交易所將承擔起退市的主體責任。
近期,證監會高層先后表態將改革退市制度。證監會副主席李超在一次峰會上以“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 堅定不移推進新時代資本市場改革開放”為主題發表演講。他表示,下一步將推進退市制度改革,健全優勝劣汰的市場機制。近日,證監會主席助理張慎峰在新浪金麒麟論壇上表示,將持續改革股票發行、退市等制度,進一步健全優勝劣汰機制。
另外,證監會新聞發言人11月10日表示,目前交易所正在研究完善退市財務類指標,優化退市制度,促進上市公司聚焦主業,充分發揮好資本市場的功能。
這與此前上交所理事長吳清的公開表態一致。他指出,當前退市制度不完善是阻礙我國資本市場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要進一步完善現有退市制度,將針對僵尸企業進一步明確財務指標要求,并根據不同行業特點增加經營收入、資產規模、員工人數等最低持續經營條件。吳清明確表達了兩層意思,一是退市要堅定不移地推進,二是交易所要承擔起退市的主體責任。他還表示,要建立更加科學合理的財務類退市指標,以及進一步優化退市相關配套措施。
根據證監會制定的《關于改革完善并嚴格實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若干意見》,我國退市制度分為主動退市和強制退市兩大類,包括27種退市情形,其中強制退市情形20種。
除了推進退市制度改革,以及強化交易所在退市制度改革方面的主體責任之外,業內人士普遍建議,未來推進退市制度改革,在進一步細化和完善相關指標的同時,要在強制退市情形下,強化對違法違規主體及相關責任人的經濟處罰和責任賠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