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不論是美國的“工業互聯網”還是德國的“工業4.0”,這些規劃都將服務中小企業確立為核心原則并設立了發展目標,德國更是前瞻性地提出了《中小企業4.0實施指南》。目前,《中國制造202...
不論是美國的“工業互聯網”還是德國的“工業4.0”,這些規劃都將服務中小企業確立為核心原則并設立了發展目標,德國更是前瞻性地提出了《中小企業4.0實施指南》。 目前,《中國制造2025》已經取得了許多成果,但其對中小企業的帶動并不顯著。“專精特新”是中小企業“十三五”規劃的關鍵工程,也是實現我國中小企業與《中國制造2025》戰略有效對接的重要抓手,但促進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面臨諸多瓶頸,亟待突破。
“專精特新”是中小企業對接《中國制造2025》的重要抓手
“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是指具有“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特征的中小企業。一方面,“專精特新”發展與《中國制造2025》的創新驅動這一基本方針一致,二者存在天然的契合性,作為技術創新生力軍,“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可為《中國制造2025》戰略提供發展動力。另一方面,“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由于具備較好的市場、管理和創新基礎,有條件也有能力成為《中國制造2025》戰略落地的重要載體?;谏鲜鲎饔?,各級政府紛紛出臺政策扶持其發展。據2016年5月對全國37個省、市、自治區和計劃單列市的調查顯示,目前全國共有“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4889家,涵蓋產品4564個,技術58項。整體來看,各地扶持政策主要集中于以下幾方面:
一是設立專項資金。例如,天津市2013~2015年分三批認定368個產品(技術),對其中224個符合條件的產品(技術)利用天津市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給予9100余萬元的資金扶持。一方面對于“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給予了直接的資金支持,另一方面也起到杠桿作用,引導和帶動了更多資金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
二是拓展融資渠道。為解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各省市紛紛采取措施,拓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融資渠道,保證“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獲得發展所需資金。例如,青島市與14家銀行合作建立政府增信平臺、最具融資價值平臺和政府采購貸平臺三類優惠貸款平臺,對于符合條件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給予融資支持。目前已為478家企業解決低成本融資30.57億元,緩解了中小企業抵押物不足、貸款難、成本高的問題。
三是助力市場開拓。由各省市相關部門牽頭,助力“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進行市場開拓,通過組織“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參加中博會、APEC中小企業技術交流會等方式,助力“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進行市場開拓。例如,廣西省組織“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參加中國國際中小企業博覽會、中國農產品加工業投資貿易洽談會等大型會展,積極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拓展銷售渠道。
發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存在的瓶頸
一是缺乏統一認定標準。由于缺乏國家級的認定標準,為了更有針對性的對“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進行扶持,各省市紛紛出臺各自的標準,對“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進行認定。調研發現,地方性認定標準存在以下問題:一是由于各地均是自行制定認定標準,認定標準存在差異,個別省份甚至差異很大,不利于對“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進行全國性的統一管理;二是今后如果出臺國家級的針對“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優惠扶持政策,對于地方政府評出的地方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無法實現與之對接。
二是政策扶持力度不足。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之路,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抓手。調研中發現,引導政策仍需加力:國家層面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政策缺失;已出臺的地方政策中,資金、補貼等差異較大;對“專精特新”產品的宣傳和市場開拓重視仍然不夠,方式方法亟待創新。宣傳措施多依賴報紙、宣傳冊等傳統手段,對于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較少,宣傳的傳播范圍和傳播速度均受到制約,缺乏持久的影響力。
三是大企業帶動作用發揮不足。德國“工業4.0”十分注重大企業的帶動作用。例如,德國的大企業采取舉辦車間現場的方式,對與之合作的中小企業,有針對性的進行內部培訓。在我國,大企業對中小企業帶動作用不足。首先,大企業與中小企業的合作意愿較弱,大企業從自身利益出發,更愿意與具有資金、技術等資源或渠道優勢的其他大企業進行合作;其次,缺乏相應的鼓勵大企業與中小企業合作的激勵手段,如融資、土地、租賃等方面沒有相關優惠政策;再次,缺乏溝通機制,對于大企業來說,在哪些方面以及如何與中小企業開展合作,需加強溝通指導。
加快發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幾點思考
一是制定國家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評定標準。國家級評定標準的制定,參考吸收地方目前已有的評定指標和做法,分為通用標準和專項標準。通用標準包括成立時間、營業收入以及營業收入增長率等。專項標準包括“專”、“精”“特”、“新”四個方面的標準,例如主導產品銷售收入占本企業銷售收入的比重,地方級認定品牌數量,發明專利數量,研發投入等方面的要求。
二是制訂“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路線圖。明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各階段的時間表,對于符合要求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建立全國“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數據庫,數據庫對社會進行公開,方便檢索和查詢。從認定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中,每年審核一批國家級優秀“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作為示范企業,對于示范企業給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培育更多的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之路。
三是加強大企業與“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對接。深化“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與大企業的產業合作,推動產業集群和創新能力的提高。第一,借鑒德國的經驗,采取舉辦車間現場的方式,對中小企業進行內部培訓,搭建與大企業的對接平臺。第二,對于主動與中小企業開展合作的大企業,定期進行合作效果評估,根據評估結果對大企業給予融資、土地、租賃等方面的激勵政策。第三,鼓勵中小企業發揚“工匠精神”,聚焦于產業鏈的配套環節和支撐環節,做專做精零部件產品,走專業化發展道路。
四是有效結合政策和市場力量優化金融資源配置。完善與中小企業融資相關的評估、擔保、登記、公證、咨詢等中介服務機構體系,引導商業性資金進入信用擔保等這些服務中小企業的政策性機構,發揮市場的金融資源補充作用。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參與到三板市場等多層次的區域性資本市場。
五是強化宣傳引導,發揮企業市場主體作用。堅持政府引導、市場主導,明確政府與市場的邊界,形成“政府營造環境、企業主動發展”的格局。依托工信部信息中心網站、創客空間等信息平臺,發布相關認定信息,對審核認定企業進行宣傳,提升影響力,同時編印“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名錄,輯印成冊向社會推介。組織相關的經驗交流會,促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之間的交流、學習、合作,引導企業發揮市場主體作用。
(工業和信息化部賽迪智庫中小企業研究所趙衛東張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