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IPO審核趨嚴再融資規模“瘦身”上市公司融資“抽血”難了春節后,新股發行的速度有所減緩,較節前每周至少10家甚至14家的新股發行
標題:IPO審核趨嚴再融資規模“瘦身” 上市公司融資“抽血”難了春節后,新股發行的速度有所減緩,較節前每周至少10家甚至14家的新股發行速度而言,本周僅有8家新股啟動申購。業內分析認為,雖然本周新股數量環比有所下降,但是IPO發行速度的整體基調并未改變。當前,IPO常態化下監管趨嚴,再融資審核加強,避免過度融資將成為2017年監管政策的主基調。
今年1月份,證監會審核了48家公司的首發申請,其中40家獲得通過,7家被否,1家暫緩表決,通過率為83.33%。而2015年、2016年IPO審核的通過率分別為92.28%和91.21%。
東方恒潤投資總經理張耀東認為,最近IPO過會率降低,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對合規性要求從嚴,是證監會逐漸回歸監管為中心職能的體現;二是對IPO企業持續盈利的要求從嚴,是IPO從審批制向注冊制過渡前證監會對投資者還需要做適當性保護的必要措施。
與此同時,再融資市場也已受到監管層的密切關注。今年1月16日至20日,證監會發行監管部共發出12家再融資申請的反饋意見。意見顯示,監管部門對于企業再融資募集資金的必要性、募集資金的具體投向以及母子基金的規模是否合理等保持了高度關注。
定增融資規模也出現了“瘦身”,2017年1月完成632億元,較去年同期大幅下滑45.08%。在鼎鈞資本研發部負責人、高級合伙人楊煥看來,對于再融資審核加強以及再融資規模的控制,主要是為了減少再融資的“抽血”。
近幾年來,相對于對IPO的高度關注,再融資往往被市場忽略。統計顯示,2016年上市公司再融資金額是IPO首發融資金額的10倍以上。
上海一村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潘江透露,很多公司先小規模IPO,上市后再以定增形式再融資,估值較高、融資金額較大。
在上市公司巨額再融資的同時,一些公司又將巨額資金用于購買理財產品等投資事項。統計顯示,2016年共計超過700家上市公司累計購買理財產品逾7000億元,約占同年上市公司再融資金額的50%。僅去年11月份,深滬兩市至少有10家上市公司認購信托公司產品,涉及金額24.15億元。
部分上市公司花大量閑置資金購買理財產品后,卻在二級市場通過定增來補充流動資金。有數據顯示,有11家在2016年購買理財產品的上市公司,涉及募資約293億元。
在市場人士看來,這類公司將大量的資金用于購買理財產品,一方面表明這些公司并不缺錢,另一方面也說明這些公司不務正業。過度融資降低了募集資金的使用效率,甚至助推了市場資金的“脫實向虛”。
同濟大學財經研究所所長石建勛指出,上市公司募資量過大,吸收現金量較多,大股東通過變現獲得收入,降低了其繼續做好實業的積極性。
“此外,定增和定增參與者的勾兌導致了市場盲目地加以追捧,扭曲了資本市場的合理定價機制,提供了上市公司和相關定增參與者利益輸送和分配的機會,對中小投資者形成不公平。”潘江指出。
從近期定增市場呈現趨嚴的態勢看,防止定增套利、避免過度融資、引導“脫虛向實”是2017年監管政策的主基調。
申萬宏源證券認為,2017年定增市場將延續當前從嚴監管的政策基調,抑制高折價、破除逆向選擇;嚴防炒殼,規范并購重組;嚴控配套募資用途和規模仍將是監管重點。
對于新股發行,楊煥判斷,后續標準可能會更加嚴格,同時發行速度也可能會加快,以便能夠真正地解決新股“堰塞湖”,屆時才能真正有效地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實現資本市場“能上能下”的制度。(新華社)
標題:管天管地管空氣:國土規劃綱要“亮點”頻現
作為我國首個全國性國土開發與保護的戰略性、綜合性、基礎性規劃,國務院印發的《全國國土規劃綱要(2016—2030年)》很多內容可能會出現在2017年高考試卷中,如對于美麗國土,強調“五大保護”:環境質量、人居生態、自然生態、水資源、耕地資源,以及強調藍色國土、橫軸縱深推進——可以說“上管天、下管地、中間管空氣”。
在環境質量保護方面,重點是針對開發強度比較高、環境問題比較突出的集聚區,特別是京津冀、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區域的保護,開展以大氣、水和土壤環境質量為主題的保護。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嚴格限制高污染項目,嚴格用水總量控制。
在人居生態保護方面,對重點開發的城市群地區,加強對城市綠地和人工濕地的保護,同時推進河湖水系的連通,加大地質災害的防治。在農村人居生態環境保護方面,嚴防城市污染和工業污染向農村轉移。加強農村的自然生態保護,重點是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生態保護紅線一旦劃定,嚴格禁止不符合主體功能的產業項目落地。
在水資源保護方面,一是水源涵養區、江河源頭和濕地保護,特別是推進生態脆弱河流和地區的水生態修復;二是科學制定陸域污染物的減排計劃,防止陸域排放對水質造成的影響和破壞;三是按照以水定城、以水定地的要求,合理確定開發規模,調整產業結構。嚴禁擠占生態用水;四是加強水資源節約利用,2030年全國用水量大概控制在7000億立方米之內。
在耕地資源保護方面,重點是兩條:一是嚴守耕地紅線,通過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國家劃定了15.46億畝,嚴格保護不能突破,以保證國家糧食安全。二是嚴控非農業建設占用耕地,通過盤活存量,減少對新增耕地的占用等措施,同時通過改進占補平衡,實現占用和補充耕地的質量和數量的一致。
當然,僅僅保護還是不夠的。針對長期過度開發造成的環境損害,國土修復勢在必行。綱要的主要內容,最簡潔的概括就是6個字:開發、保護、整治。從國際經驗來看,國土綜合整治有100多年歷史,已經從單純的土地整治發展到重點改善生態環境、改善城鄉面貌和維護自然景觀。綱要提出的綜合整治,核心是按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要求,進行城市化地區綜合整治、農村地區綜合整治、生態功能區綜合整治、礦產資源集中開發區綜合整治及海岸帶和海島綜合整治。
沒有人會忘掉霧霾問題。綱要重點對于人口集聚區的大氣污染防治提出要求,一是要優化產業結構,結合“三去一降一補”,淘汰一批污染性企業,特別是針對造成大氣污染的行業,通過優化產業結構、產業轉型升級,減少對污染物排放。二是加強污染治理,規定從源頭上進行治理,通過科技手段加強調查監測和治理。
令人眼前一亮的提法,還有國土“軸向開發”,特別突出“橫軸”:綱要在強調南北軸向發展同時,更加關注東西軸向的開發,引導人口、產業和城鎮向開發軸帶和開發中心集聚,促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推進公共服務資源在城鄉、區域之間均衡配置,特別是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和貧困地區扶持力度,逐步縮小區域差距,實現城鄉一體發展。
對我們的國土來說,東西橫軸就涉及遼闊的大海。綱要強調以陸海統籌推動國土開發向縱深發展,強化海洋作為藍色國土、便捷通道、資源基地和國防屏障的重要作用,將陸海統籌發展的區域范圍由東向西縱深推進,從發展定位、產業布局、資源開發、環境保護和防災減災等方面構建良性互動的陸海開發格局,促進陸海聯動,建設海洋強國。
說起大海,就離不開“海上絲綢之路”。綱要特別注重發揮沿海軸帶連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排頭兵和主力軍作用,以使沿海軸帶成為促進陸海統籌、全面深化改革和對外開放的重要經濟軸帶。這樣一來,更多內陸地區將名正言順地成為“沿海”地區。藍色國土就在我們每一個國民心頭——真正的海洋大國,就應該是這樣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