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未來30年將是中國機床工業‘由大變強’的關鍵時期,期間中國將形成以高檔機床為代表的、以高端裝備制造業為主導、多種先進制造業互相支撐的產業新格局。”身為機械工業信息研究院重大裝備信...
“未來30年將是中國機床工業‘由大變強’的關鍵時期,期間中國將形成以高檔機床為代表的、以高端裝備制造業為主導、多種先進制造業互相支撐的產業新格局。”
身為機械工業信息研究院重大裝備信息中心的主任,石勇多年來一直關注我國重工業的發展,他認為中國機床工業已經進入戰略轉型的關鍵期。
戰略轉型期
是什么讓他得出這一論斷呢?
石勇告訴記者,支撐他形成這一判斷的原因有六方面。
第一是市場競爭環境。他認為機床工業近年來之所以高速增長,除國家政策引導外,一個重要原因在于機床工業已基本由市場配置資源,屬于市場競爭最充分、最活躍的行業之一。這一時期著名民營企業,如萬象、海天、三一重工、新瑞等企業大舉進入機床行業。
據他獲得的統計數據,我國機床工業新增私人投資占比已經由2004年的40%上升到2010年的70%以上。
第二是發展階段使然。石勇說,正如20世紀最后十年的經濟周期見證了家電、紡織、服裝等行業的興起,21世紀最初十年的經濟周期掀起了鋼鐵、水泥等行業的熱潮一樣,新一輪的經濟周期也需要新的、具有長期成長性的行業來引領,而以機床工業為代表的裝備制造業無疑責無旁貸。
“按照日本經濟學家戰略產業領先增長理論,當電力和鋼鐵工業完成了第一組和第二組戰略產業的使命之后,第三組領先發展的戰略產業將是裝備制造業。”
第三是發展模式轉變。石勇告訴記者,以前我國機床工業發展是“從無到有”時期,走的是整機帶動零部件發展的模式,其發展規律是“自上而下”。
而現在我國機床工業已經進入“從大到強”發展階段,其發展規律是“自下而上”。
“我的判斷是,在新的階段、新的時期,中國正在邁入整機與零部件并重發展的道路,真正的創新時代已經來臨。”石勇說,日本在上世紀50年代,也曾經提出主機發展優先,但到了60年代,迅速調整了發展戰略,優先發展基礎技術和基礎零部件。此后,日本機床工業發展非常迅速。
第四是發展路徑變更。過去我國發展機床工業走的是“貿工技”路徑,即貿易優先發展的道路,外貿政策是最強勢政策。
而進入新時期后,在大批產品產能過剩的情況下,“貿工技”向“技工貿”發展轉變已是必然趨勢。
第五是創新成為重組的根本。機床工業兼并重組的動力正逐漸從產業鏈后端向產業鏈前端轉移。石勇判斷,面對日益增大的研發費用和研發風險,用一個底層共性技術支撐上層相關多元化的產品,從而增加企業競爭力,已經是當今世界機床企業并購的一大趨勢。
第六是創新推動新舊發展模式交替。“可以肯定的是,機床工業將告別過去的‘突飛猛漲’,進入一個平穩調整時期,放緩無疑會使得各種矛盾‘浮出水面’。”
“只有在這種形勢下,價格競爭將會逐步轉向價值競爭。競爭的結果會使產業優質資源將會進一步向競爭力強的企業集中,而通過增強創新能力帶動產業轉型升級將會成為解決各種矛盾組合的最優方法。”石勇說,“這將是機床工業走向產業高端的最佳路徑。”
技術封鎖趨嚴
石勇認為,在這一輪經濟危機中,中國的裝備制造業已經顯現出其強大的發展力量,成為了逆周期的調節者,而不是順周期的參與者,因此未來它將是中國新一輪經濟周期的帶動力量。
而機床工業既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組成部分,也是保障其他戰略性新興產業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說,機床產業是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中心環節。”
“前面說機床行業競爭加劇,實際上這個競爭范疇早已經是全球性的。”石勇強調道。
他介紹說,全球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發生以來,美歐日俄等各國為應對危機、復蘇經濟、搶占未來發展的先機和制高點,都在重新審視發展戰略,不斷加快推進“再工業化”,培育發展以新能源、節能環保低碳、生物醫藥、新材料、新一代信息網絡、智能電網、海洋空天等技術為支撐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全球范圍內重新構建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主導的產業體系,而機床工業也是其中重要的一個環節。
比如,2011年6月16日,美國商務部公布實施《戰略貿易許可例外規定》,將中國排除在44個可享受貿易便利措施的國家和地區之外。
此外在全球發達經濟體復蘇尚無明顯跡象的大背景下,我國機械工業在全球競爭格局中面臨的挑戰將更多,摩擦將更為頻繁,并將進一步由低端產品向高端產品擴散,由產品貿易環節向制度環境擴散,由單一的“兩反一保”貿易救濟調查向知識產權、技術性貿易壁壘、產業競爭力調查等多種方式擴散。在金融危機爆發前一直呈下降趨勢的美國裝備制造業國內市場有率由2007年的67.4%回升到2010年的69.72%。
而且隨著國內企業創新能力的提高,美日德等發達國家的政府和企業均提高了對中國企業的防范意識,加大對先進技術和設備出口到中國的管控力度。
“由于機床工業的產業鏈較長,一個環節被‘卡脖子’,整個產業發展就受到制約。另一方面,進口先進技術和設備的成本急劇上升。”
石勇說,相比起發展中的國內機床制造企業,跨國公司的競爭優勢比較明顯。主要體現在通過支配全球優勢資源來構建研發體系和生產體系,并在全球網絡中起主導作用,
“值得警惕的是,目前外商投資大量進入我國的關鍵基礎件領域,對國內的基礎零部件市場已形成供應鏈式的封閉壟斷,不僅利潤通過這個供應鏈傳導出中國,而且對整個產業安全甚至經濟安全產生非常重大的影響。”
他告訴記者,從他的調研來看,現在跨國公司已從大規模制造活動的對外轉移,走向研發、總部基地建立、投融資等職能的全球性擴張的模式,這樣做的意義在于可以通過支配全球優勢資源構建起日益強大的研發體系和生產體系。
基于此,石勇在采訪過程中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1.重點支持數控系統和功能部件為代表的關鍵基礎技術,形成以整機和關鍵基礎技術創新發展共同帶動行業整體能力提升的新局面。
2.重點支持具有縱向整合能力的、可提供全面解決方案的企業,支持生產型企業向研發型和服務型企業轉變。
3.鼓勵建立知識產權聯盟,以提高國內產業整體的競爭籌碼,并對外來競爭和摩擦進行防守反擊,避免產業安全受到較大沖擊。
4.鼓勵以提升技術創新能力為主要目的海外并購行為,支持積極利用全球優勢資源建立全球研發體系和生產網絡。
5.構建多維產業優勢,保持成本優勢、價格優勢,進一步擴大分工優勢和市場優勢,不斷挖掘商譽優勢,合理利用資本優勢,努力構建標準優勢和核心技術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