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期,《中國工業綠色發展“十三五”規劃》將發布,預計到2020年,全國綠色制造產業產值將達到10萬億元,建成千家綠色示范工廠和百家綠色示范工業園區,綠色制造...
近期,《中國工業綠色發展“十三五”規劃》將發布,預計到2020年,全國綠色制造產業產值將達到10萬億元,建成千家綠色示范工廠和百家綠色示范工業園區,綠色制造業成為經濟增長新引擎。這是記者昨日從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2016年年會“低碳循環經濟”主題論壇獲悉的。改革開放以來,工業在推動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同時,大量的資源能源消耗也給環境保護帶來巨大壓力。以2015年為例,中國能源消費總量達到43億噸標準煤,煤炭的消費量占到64%。其中,工業作為全國資源能源消耗的主要領域,能源的消耗占全社會的70%左右,大宗資源的消耗量占全社會的90%以上,水資源的消耗量占全社會的四分之一左右。因此,我國改變傳統粗放增長模式,加快實現工業綠色轉型發展,推動經濟轉型迫在眉睫。
去年5月,國務院發布《中國制造2025》,明確把綠色發展確定為基本方針之一,把可持續發展作為建設制造強國的重要著力點,著力構建起“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產業結構,實現生產方式綠色化,全面部署實施制造強國建設戰略。《中國工業綠色發展“十三五”規劃》將進一步拓展深化《中國制造2025》關于工業領域綠色發展的各項措施。
以此為指導,“十三五”期間,全國將緊緊圍繞資源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潔生產能力提升,以傳統工業綠色化改造為重點,以科技創新為支撐,以法規、制度建設為保障,實施綠色制造工程,加快構建綠色制造體系,大力發展綠色制造產業,推動綠色產品、綠色工廠、綠色園區和綠色供應鏈全面發展,建立健全工業綠色發展的長效機制,走高效、清潔、低碳、循環的綠色發展道路,推動工業文明和生態文明的和諧發展。
具體工作中,圍繞加快實施傳統制造業的綠色改造,全國將聚焦重點區域、重點流域、重金屬污染防治等,實施生產過程的清潔化改造,突出重點行業,抓好能源利用高效低碳化改造、水資源利用高效化改造以及基礎工藝綠色化改造等,大力推進傳統工業的綠色化轉型。
圍繞扎實推進資源的循環利用實現綠色發展,積極探索落實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加強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的回收管理,實施高端再制造、智能再制造工程,加快培育一批再生資源骨干企業和集聚區。
此外,全國還將統籌構建綠色制造體系,以企業為主體,以標準為引領,以綠色產品、綠色工廠、綠色工業園區、綠色供應鏈為重點,以綠色制造服務平臺為支撐,建立健全綠色制造的標準體系,提升綠色制造的基礎能力。
據悉,以實施綠色制造工程為抓手,到2020年,全國單位工業增加值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預計比2015年下降22%,規模以上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預計下降18%,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73%,綠色低碳能源占工業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5%,工業綠色發展的機制基本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