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4月8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和瑞士聯邦主席施奈德·阿曼舉行了會談,兩國元首一致決定建立中瑞創新戰略伙伴關系,并共同發表了《關于建立創新戰略伙伴關系的聯合聲明》,這標志著瑞士成為中...
4月8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和瑞士聯邦主席施奈德·阿曼舉行了會談,兩國元首一致決定建立中瑞創新戰略伙伴關系,并共同發表了《關于建立創新戰略伙伴關系的聯合聲明》,這標志著瑞士成為中國首個創新戰略伙伴關系國。 在對外交往當中,我們經常聽說“戰略伙伴關系”這樣的提法,明確將“創新”作為戰略伙伴關系的定語出現,這還是第一次。“創新”本身,已經不算是一個新概念了,但是在十八屆五中全會上,黨中央卻將創新發展提到了全所未有的高度,位列五大發展理念之首。此次我國與瑞士建立起了創新戰略伙伴關系,也正是創新發展這一理念在國際合作和對外交往領域的體現。
中國的改革發展離不開創新,也離不開國際合作,但是為什么首個戰略創新伙伴關系國,會選擇瑞士呢?瑞士是個小國家,在市場空間、資源規模、經濟總量等方面,和中國有很大的差別,但是瑞士的經濟技術實力卻以“小而強”著稱。
說到瑞士,人們最先會想到的兩樣東西,一是鐘表,二是金融。這兩樣東西,正好可以詮釋了瑞士這個國家繁榮昌盛的深層次原因。
鐘表制造雖然是傳統行業,但是瑞士憑借著對品質的執著追求和專業精準,將其升華成為了享譽全球的高端制造業,這正是我們現在大力倡導的工匠精神。在將傳統的工匠精神做到極致的同時,瑞士并不是一個固守傳統的國家。瑞士連續多年穩居“全球創新指數”榜首,人均擁有專利數量位居世界第二,僅次于日本。而金融業是瑞士的另一張名片,瑞士在銀行體系建設和金融資產管理方面的創新和創舉,對世界經濟的健康發展提供了借鑒,瑞士自身也在不斷的創新中度過了一次次金融危機,這正是創新精神的體現。
一個工匠精神,一個創新精神,這大概就是我們選擇瑞士的原因。
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歷了30多年的快速發展,經濟總量和規模迅速拉升到了一定的高度。但是隨著進入經濟發展的新常態,下一步怎么辦,成為了國家和所有行業都要共同面對的一個問題。一方面,我們還要繼續保持中高速增長,這就需要創新來提供全新的動力;另一方面,我們還迫切需要對過去發展過程中取得的成果,進行進一步地積淀、夯實和提升,這就需要工匠精神來實現。創新精神和工匠精神,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
我國工業的發展也是一樣。新中國成立之后,我們的工業才逐漸起步發展,到改革開放之后,市場機制的逐步成熟帶動了工業的大發展。現在,我們的工業產業鏈已經初步健全,工業的前延后伸領域也已經逐漸形成。但是較之國外,我們在品質打造和產品創新方面還有很多不足。
其實,中國在制造領域自古就有很好的“工匠”傳統,也有很好的“創新”傳統,那些巧奪天工的建筑、嘆為觀止的器物,都是我們工匠精神和創新精神的體現。目前的關鍵是,我們如何將其融合在現代的工業制造中。用工匠精神提升我們的汽車制造的品質和水平,用創新精神引導汽車行業拓展更廣闊的生存空間。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匠心獨運”的說法,“匠”是基礎,體現的是基本功和專業程度;“心”是提升,體現的是靈感創意和特色創新。二者合起來才能打到“獨具匠心”的境界。經濟社會和各個行業發展也是這樣,只有將創新理念與工匠精神的融合起來,才能領略到“匠新”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