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圖為上海圓珠筆筆芯廠退休工人許桂鳳手中拿著已有三十余年歷史的圓珠筆,講述她當時制作筆芯的工序。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近年來,盡管我們擁有多項世界第一,盡管
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近年來,盡管我們擁有多項世界第一,盡管中國制造大行于天下,但到目前為止,真正拿得出手的高端“中國造”仍然不多,真正譽滿全球的企業和品牌依舊鳳毛麟角。前不久引起眾人熱議的“圓珠筆現象”,背后反映的其實也是如今中國制造業面臨的“短板”問題。
日前,熱心讀者周正誼在看到相關報道后,給本報介紹了他身邊的兩位親友———96歲的周林富和89歲的許桂鳳夫婦,他們作為上海圓珠筆筆芯廠的老工人,當年參與了國產圓珠筆的制造。記者走訪了這兩位老人,了解了當年中國工人是如何精益求精制作圓珠筆球珠的,這對如今倡導的工匠精神的傳承或許會帶來啟迪。
“我從1956年進廠,1978年退休,在廠里干的都是落料、打角的活。”許桂鳳告訴記者,她當年負責的是圓珠筆筆頭球珠生產的第一道工序。作為原料的鋼絲,首先進入落料機,變成一個個圓柱體,然后再進入打角機,去掉棱角之后變成一粒粒的圓球。許桂鳳就在廚房間大小的操作區域內,守著兩臺落料機和三臺打角機,一干就是22年。
那時候,許桂鳳每天的工作時間都很固定。一大早安頓好家里,7點鐘到廠,比規定的上班時間早到半小時。這半小時是她給自己布置的額外任務:整理裝備。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許阿姨會認真檢查各個工裝設備的狀態,比如模具的槽口精度是不是準確,刀具是不是光滑鋒利等等。而正式開工之后,她就一刻不停地在五臺機器間來回穿梭,落料、打角、換料等,都需要一雙“火眼金睛”。
生產圓珠筆球珠的鋼絲,其實并不如我們一般印象中那么粗大,鋼絲的直徑只有0.9毫米,而允許的誤差大概在兩“絲”,也就是0.02毫米左右。雖然有機器幫忙,但很多時候,還需要工人不時用工具進行檢測并校正。許桂鳳每天工作到下午4點半下班,成果就是大約7瓶“腐乳醬”:“腐乳醬”大小的廣口瓶,每瓶可裝10萬顆球珠。之后這些初加工的材料會送入后道工序,進行多次碾磨、拋光、精加工等。當時,一個球珠從車間出廠,需要經過13道工序。
而老伴周林富的工作則是負責鋼珠車間的模具制造和維護。他需要根據圖紙制作模具,包括如何開槽、槽口的角度和精度等,還要和許阿姨搭檔,隨時了解模具和工具是否處在最佳狀態,提高生產效率。讓他最自豪的是,時光荏苒,20多年前他們生產的圓珠筆筆芯現在還能正常使用。
當記者問起兩位老人制造球珠的經驗和訣竅在什么地方的時候,他們的回答出奇地簡單而一致:“憑經驗。”由于文化程度不高,對于生產環節中的時間控制、火候把握,他們都覺得是靠多年的經驗積累而成,很難量化和表述。作為中國傳統的產業工人,他們更擅長言傳身教帶徒弟,通過手把手方式把手藝流傳下去。那是一種對自己工作的榮譽感、自豪感,在更深層次上,是一種價值觀的體現。
而當記者繼續追問其中的訣竅時,許桂鳳又給出了自己的建議:“勤快。”比師傅勤快,比同事勤快,才能在普通崗位上勝人一籌。反觀我們身邊,固然也有追求完美的人,但恐怕更常見的還是“差不多就行了”“可以,不錯了”之類的情形。特別是如果一個人過于認真,往往會被背后議論為“太較真,有毛病”。這樣的心態是不可能培養出大國工匠的。
如今,一臺先進的24工位筆頭制造設備樣機,或許就可以完成當年眾多人工才能完成的工序。但任何一個制造強國的崛起,都必須仰仗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只有對自己的職業保持一種敬畏感,堅守一種崇高感,才會涵育出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