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今年的全國兩會就要揭幕了。根據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我國正在全面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是適應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綜合國力競爭新形勢的主動選...
今年的全國兩會就要揭幕了。根據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我國正在全面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是適應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綜合國力競爭新形勢的主動選擇,是適應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要求和最具有戰略意義的措施。而基于制造業在供給側起到決定性的作用,我國制造業在全球的巨大影響力,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我國制造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牽一發而動全球。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其實是當今全球經濟的主題。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速的背景下,作為當今位居世界第一的制造業大國,如何調轉龐大的制造業身軀實現奔跑跨越,成了最具挑戰性的產業命題;動員多種社會資源發展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以實現制造業的突圍、轉型與升級,時間很緊迫,不容我們有任何拖延和閃失;現代制造業發展的新趨向是將制造與服務緊密聯系在一起。所有這些,都還有太多環節需要細化,還有不少相關政策需要微調。
全球經濟平穩增長,其基礎條件就是要保持社會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基本平衡,其中既包括總量平衡,也包括結構協調。而社會總需求是根據一國乃至全球經濟發展水平、國民收入增長等情況自發提升的。而社會總供給就必須要緊緊圍繞社會總需求的規模和結構去布局和提供,這樣經濟才能平穩增長,社會才能不斷進步。不過,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為刺激經濟走出衰退泥潭,美歐日等發達經濟體采取高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但結構性改革均進展不大。特別是歐洲經濟,復蘇的基礎因此非常脆弱。而新興經濟體有90%的經濟都在減速,而且還要應對發達經濟體退出非常規貨幣政策的不利影響比如保持利率、匯率穩定,控制財政赤字,同時,還要解決結構性改革問題,包括加大人力資源投入、保證勞動力市場有效、加大基礎設施方面的投資等。所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其實是當今全球經濟的主題。
上周在上海舉行的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中國力推結構性改革議題,并在2月26日舉行G20結構性改革高級別研討會。與會的G20各國財長以及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聚焦世界經濟面臨的主要結構性挑戰,在借鑒部分成員國各自推進結構性改革的經驗基礎上,為推動G20成員國深化結構性改革凝聚共識。我國財政部長樓繼偉出席會議并在演講中針對G20成員國加強結構性改革提出了四項建議,即加強結構性改革的頂層設計;推動勞動力市場改革;積極鼓勵創新、加大技術進步的支持以及提高財政可持續性。他同時建議,G20可考慮通過結構性指標構建量化分析框架,這有助于可以客觀衡量改革在經濟層面帶來的整體效應,也方便直觀解決結構性改革不足,為下一步改革提供參考和指導。為保持金融體系流動性的合理充裕,引導貨幣信貸平穩適度增長,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營造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央行宣布從昨天起普遍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作為制造業大國,我國2010年制造業產值的全球份額就已超過美國,并且制造業占我國GDP的比重高達40%以上,直接為1.3億人提供了工作崗位,是支撐我國社會經濟穩步發展的基石。但是,當下我國制造業面臨重重困境,其中最突出有兩個方面,一是今年1月PMI制造業指數創40個月新低。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發布的2016年1月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49.4%,這一數據創下了自2012年8月以來40個月新低,比上月下降了0.3個百分點。正因為這一指標的不景氣,席卷制造業的低迷導致對經濟整體的不安,金融市場這面鏡子似乎強烈反射出“中國制造業風險”。二是產能過剩成了規模巨大的“中國制造”的一大硬傷。其中鋼鐵行業、汽車行業、家電行業以及風電設備、太陽能光伏發電用多晶硅等行業都暴露出產能過剩的疾患,可以說,當前,產能過剩已經直接導致了制造企業“去庫存”壓力的加速聚積。問題的嚴重性還在于,在高庫存的情況下,企業仍然要把產品源源不斷地推向市場,應收賬款大增,反過來又影響企業的資金流,企業經營壓力在不斷加大,這都不利于中國經濟的穩定。
所以,現在市場各方對全國兩會就加快中國制造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會有哪些更富建設性前瞻性的提案充滿了期待。這里,筆者也想提出一些相關意見和建議。
第一,傳統制造業應當下大氣力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以“薄利多銷”為代表的傳統制造業路徑正逐漸光環淡褪,曾經的優勢變成了劣勢,無品牌、雷同性強、附加值低等“后遺癥”使傳統制造業的步履越來越維艱。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速的背景下,如何調轉龐大的制造業身軀實現奔跑跨越,成了最具挑戰性的產業命題。而且,還要看到,對傳統制造業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或會進一步拖累GDP增速,對此,我們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堅定“壯士斷腕”的決心,對由此可能產生的連鎖反應,需有適宜的應對之策。
第二,盡最大努力,動員多種社會資源發展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以實現制造業的突圍、轉型與升級。去年5月,國務院印發了《中國制造2025》文件,核心就是要打造中國制造4.0,希望用10年時間,實現制造業由大到強的轉變,全面提升國家制造業創新能力。文件已出,“十三五”時期各地就該嚴格按照文件精神辦事,時間很緊迫,不容我們有任何拖延和閃失。同時,大力發展工業互聯網,實現智能制造、搶占國際制造業競爭制高點,促進制造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工業發展質量和效益,以諸如新能源汽車等產業發展為中國“新經濟”提供“新動能”,為各類企業的創新發展、轉型升級創造出無限的商機,開辟“新藍海”。所有這些,還有太多環節需要細化,還有不少相關政策需要微調。
第三,推動制造業企業向生產制造與服務貿易融合發展轉變,加快國際產能合作。推崇制造服務業新理念,將制造與服務緊密聯系在一起,這是現代制造業發展的新趨向。而推崇制造服務業,就是要采取輕資產模式向“微笑曲線”兩端發展,一邊是研發,一邊是銷售的品牌營銷,研發應整合國際先進資源,銷售同樣也需要整合社會資源,如此才能夠集中精力把客戶體驗做到極致。此外,還需積極支持內陸沿邊地區承接產業梯度轉移,推動區域協調發展以及引導制造企業有序開展國際產能合作,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發揮各自優勢,實現互利共贏和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