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國曾經以鋼為綱、一鋼帶百業,很多因鋼而興的地區,歷史上做出過巨大貢獻。當前,我國仍然處于工業化進程中,不可能“不要鋼鐵”,但也不能再“靠”在鋼鐵行業上,不能再過度依賴自然資源,而...
中國曾經以鋼為綱、一鋼帶百業,很多因鋼而興的地區,歷史上做出過巨大貢獻。當前,我國仍然處于工業化進程中,不可能“不要鋼鐵”,但也不能再“靠”在鋼鐵行業上,不能再過度依賴自然資源,而是要充分發揮市場倒逼機制作用,能用市場辦法解決的就要用市場辦法解決。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去產能列為2016年五大結構性改革的任務之首,對鋼鐵行業而言,依靠供給側改革來解決自身存在的長期結構性矛盾,才是鋼鐵行業脫困轉型的希望所在。
近日,國家發改委秘書長李樸民在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就是去產能。下一階段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以鋼鐵等行業為重點,力爭通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在化解產能過剩方面取得突破。
以“硬措施”化解過剩產能
當前,世界經濟形勢復雜多變、國內長期疊加的矛盾日益突出,環境指標日益提高,去產能、降成本、優結構、提效率、保資金、重創新等都是鋼鐵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容。
但是,我國鋼鐵行業面臨著嚴峻挑戰:一是產能過剩嚴重,國際市場難以吸納,仍然主要依靠國內市場消化;二是高端產品難以實現進口替代,技術引進開始遭遇瓶頸;三是人口紅利逐漸喪失,中低端產品可能面臨被更低成本、市場成長性更好產品替代的風險;四是節能減排壓力與日俱增。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副會長徐樂江認為,過去,我國鋼鐵行業供給是典型的需求拉動型供給,什么產品需求大、利潤高,鋼廠就一窩蜂生產什么,從供給不足到供給過剩的轉換周期很短,沒有產生像蘋果手機那樣的供給創造需求的神奇效應。
數據顯示,我國鋼鐵行業目前有4億噸過剩產能,但鋼鐵行業產能嚴重過剩并不是單純的“產業周期”問題,而是鋼鐵產品的結構性供給出了問題,即大量的同質化產品供應嚴重過剩,而個性化、能夠激發需求的有效供給仍然不足。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朱繼民曾指出,就目前情況來看,由于各種原因,我國鋼鐵行業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工作困難重重,進展緩慢。因此,鋼鐵行業必須增強緊迫感,立足全局通盤考慮,以“硬措施”化解過剩產能。但鋼鐵行業不應再通過“強刺激”、“大水漫灌”的投資來擴大內需,而是要嚴控增量、主動減量、優化存量,并處理好“錢”、“債”、“人”這三個關鍵問題。
首先,不能再新建產量,尤其不能以技術改造為名擴大產能。要進一步加大力度,認真論證并合理確定未來三年鋼鐵行業化解過剩產能目標。根據市場需求,設定鋼鐵全國總量“天花板”,原則上停止審批新增產能技術改造核增項目。國家2013年以來已經停止備案新增產能的鋼鐵項目,必須加強督查落實,嚴格問責。
其次,對于現有產能,要實行“減量置換”。對環保、能耗、安全生產達不到標準和生產不合格或淘汰類鋼鐵產能,要依法依規有序關停退出。在此過程中,要處置一批僵尸企業和扭虧無望的虧損企業。而且,在化解過剩產能同時,要優化存量產能。鋼鐵企業要在化解過剩產能的過程中把“量”減下來,把“質”提上去,促進企業產品升級,加快向高端、智能、綠色方面轉型轉產。
運用市場化辦法化解產能過剩
實際上,鋼鐵行業化解產能過剩的過程就是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過程,但造成產能過剩的背后,有政府強力干預的影子。同樣,化解產能過剩離不開政府的積極作為。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在中國鋼鐵工業協會2016年理事(擴大)會議上指出,鋼鐵行業要堅決打好化解過剩產能攻堅戰,積極穩妥實施去產能;加快推進鋼鐵行業轉型升級,要以發展智能制造為重點。
鋼鐵行業化解過剩產能要堅持“市場倒逼、企業主體、地方組織、中央支持、綜合施策”,要以“壯士斷腕”的精神,與深化改革、企業重組、優化升級相結合。在化解過剩產能過程中,牢牢堅持改革觀念,中央會予以支持,地方政府要負總責,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要加大財稅支持,妥善解決企業辦社會職能和歷史遺留問題;要加強金融扶持,用市場化方法及時處置企業債務和不良資產,防范金融風險;要妥善安置職工,兜牢民生保障底線,維護職工合法權益;要加強監督考核,將落后產能退出納入地方考核指標體系,加強社會監督,防止清理取消的過剩產能“死灰復燃”。
鋼鐵行業供給側改革步伐加快,重要的還是充分遵循市場規律,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更加注重運用市場化辦法化解產能過剩。因此,鋼鐵行業要積極謀求轉型,要從內心深處徹底轉變計劃經濟的思維觀念,要轉變為更多依賴人力資源,走符合市場需求的道路,走創新發展的道路。
同時,值得注意的是,產業結構調整優化不能只盯著老產業,更要注重發展新產業、新業態等新動能,打造“雙引擎”,為傳統產業減少富余人員、拓展新的就業創造條件,通過開拓創新、提高勞動生產率煥發新的生機。要通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把化解過剩產能、企業重組和優化結合起來。要讓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讓企業發揮自我競爭、自我淘汰的積極意識。根據測算,鋼鐵行業淘汰4億噸過剩產能大約需要40億~68億元補貼,進行補貼后,落后企業才有一定動力退出市場。
因此,要繼續大力推動簡政放權、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互聯網+”,盡可能培育新動能、發展新業態,創造的大量就業崗位為化解過剩產能創造條件。但去產能是一個既有“減法”也有“加法”還有“乘法”的過程,淘汰落后產能的同時,可以依托技術創新和國家政策支持、新的經濟熱點向其他行業輻射,實現“乘數”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