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器范自然,標準無假”。標準作為一種尺度和準則,對行業健康發展有重要意義。過去的實踐證明,標準立得越早、越實、越精,科學創新的效果就會更明顯、影響更廣泛、意義更深遠。當前,我國政府...
“器范自然,標準無假”。標準作為一種尺度和準則,對行業健康發展有重要意義。過去的實踐證明,標準立得越早、越實、越精,科學創新的效果就會更明顯、影響更廣泛、意義更深遠。當前,我國政府全力部署“中國制造2025”,制造強國夢想下制造業加速轉型升級,標準體系建設成為未來很長一段時期必須重視的內容。因為,得標準者得天下,誰掌握了標準,誰成為標準的制定者,誰就能在競爭中擁有主導權和話語權。短板——大而不強
裝備制造業在十三五(2016年到2020年)期間是中國建設制造強國的重中之重。《中國制造2025》在確定實施“高端裝備創新工程”時,也提出到2020年,大型飛機、航空發動機及燃氣輪機、民用航天、智能綠色列車、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智能電網成套裝備、高檔數控機床、核電裝備、高端診療設備等領域實現自主研制及應用。
除政策上的重視外,我國裝備制造在近幾年的表現可圈可點。目前中國多數裝備產品產量位居世界第一,同時在自主化上也邁入新臺階,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蛟龍”載人深潛器取得重大突破,大型運輸機和大型客機已完成布局,研制工作取得重要進展。新興產業發展取得重大進展,智能制造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先進軌道交通裝備、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產業發展取得明顯成效。2015年數據顯示,目前中國高端裝備制造業產值占裝備制造業比重已超過10%。
縱然如此,中國裝備制造依然帶著“大而不強”的帽子,自主創新能力薄弱、基礎制造水平落后、低水平重復建設、自主創新產品推廣應用困難等問題突出。主要體現在四大方面:
一、設計和制造技術能力不強。最主要的表現是創新能力弱導致的進口依賴和出口結構問題,產業安全風險增加。這些問題的根本就在于自主創新能力弱,而自主創新能力弱嚴重制約著裝備制造業的可持續發展和國際競爭力的提高。
二、產品結構不合理。重大技術裝備和高新產品生產能力又嚴重短缺,致使國外機電產品大量涌入國內市場。
三、行業產能過剩突出。地方片面追求發展速度,紛紛將投資重點轉向裝備制造業,導致一些新興行業投資過熱,出現產能過剩隱優,過度競爭風險加劇。
四、高端裝備不能滿足需求。低端的簡單機械產能過剩,高端得裝備制造缺乏。在新材料、信息、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產業領域,都迫切需要新型裝備的保障和支撐。
上述眾多問題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缺乏行業標準。以機器人為例,機器人行業發展初期,行業標準缺位導致江湖混戰、野蠻生長。目前我國機器人產業的行業標準還沿用1996年制定的機械行業標準;而在標定方面,國內尚無統一專門針對機器人標定測量的檢測機構。
邁過標準化關口,我們能做些什么?
正如開文中所說,標準化成為裝備制造必須邁過的一大關口,不然將一直阻礙行業的發展壯大。那么,要邁過這個關口,我們能做些什么?
國家——標準化進行時
標準化是國家一直在推進的工作內容。2015年1-3月,工信部開展試點示范要素條件調研,編制并發布《智能制造試點示范要素條件》,成立智能制造綜合標準化工作組,制訂智能制造綜合標準化體系框架,啟動重點領域基礎及通用標準制修訂工作,并計劃于12月底前,發布《智能制造綜合標準化體系建設指南》。
同時,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與工信部聯合開展國際高端裝備制造業標準化試點工作,并印發《關于組織開展國家高端裝備制造業標準化試點工作的通知》,要求在已有國家標準化工作的基礎上,依托裝備制造領域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開展標準化試點工作,通過強化高端裝備制造業標準的實施,加快技術標準的研制,完善技術標準體系,加速創新成果應用和產業化,促進裝備制造業有大變強。
地方——營造優越環境
推進標準化建設,從中央到地方形成凝聚力量非常重要。以制造業發展先驅廣東為例,廣東政府一直高度重視戰略性新興產業標準體系規劃及實施工作,在高端新型電子信息、LED照明、電動汽車三大標準體系規劃與路線圖提出的453項地方標準預立項項目中,省財政直接下撥4200萬元專款用于這項工作。
今年9月,廣東省質監局、廣東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聯合發布“廣東省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標準體系規劃與路線圖”。從頂層設計出發,規劃了廣東省智能制造裝備、通用航空裝備、城市軌道交通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和船舶制造四個產業標準體系,并分別從“標準化研究、平臺建設、關鍵標準制修訂、政策措施、專家隊伍與專業人才建設”等五個方面提出了產業標準化的戰略推進進程和目標。這對廣東省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提升經濟發展質量,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實現由制造業大省向制造業強省轉變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在珠江西岸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帶,佛山也是標準化建設的推動者。佛山市將標準化戰略作為“佛山制造”向“佛山智造”躍升的推動力,全力打造珠江西岸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帶。截止目前,由該市裝備制造業企業主導或參與制修訂的國家標準32項、行業標準17項、地方標準5項、聯盟標準2項、企業先進標準21項,11個機械裝備制造業產品取得“采用國際標準產品標志證書”。
高端裝備制造需要高新技術、高新人才支撐,需要政策、產業配套,但根本上還是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讓企業在市場競爭壓力下不斷創新突破,中央及地方需要做的是繼續加大高新技術發展的支持力度,進一步營造鼓勵高端制造業發展的環境。
企業——創新驅動跨越提升
標準化缺失對國內裝備制造業的影響,主要體現在自主創新能力薄弱、基礎制造水平落后、低水平重復建設、產品推廣應用困難等方面,其中,設備關鍵零部件和核心技術又常常受制于外資企業,使得整個產業的發展始終處于被動局面。
因此,企業在推動標準化建設上的貢獻是創新。正如李克強總理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所強調的“把裝備制造確立為我國科技創新的主戰場”,積極推動技術改造升級。推進“中國制造2025”的關鍵,是推進“中國‘智’造”。“集眾智者成大事”,要通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用十幾億人層出不窮的新鮮點子,激發市新時代、新要場活力,真正推進中國制造的智能轉型。
求、新標準
智能制造的發展又對標準化提出了新的要求。產品的智能化、裝備的智能化、生產的智能化、管理的智能化以及服務的智能化,要求數據信息能夠在裝備、人、企業、產品之間實現實時交換、準確識別、智能處理以及快速更新,必須通過制定成體系的技術標準、服務標準、管理標準和安全標準來完成。
最后筆者附上中國航空綜合技術研究所所長梁麗濤關于實現標準化提出的五條途徑:
一是通過構建標準化服務平臺,整合標準化資源,封裝標準化知識與解決方案,連接更多群體、提供互動機制,滿足群體需求,最大限度地實現知識利用。
二是從標準制定、知識傳遞、合格評定、咨詢服務等傳統標準化業務流程整合延伸至品牌營銷、質量提升、科技創新,構建具有延展彈性的服務業態。
三是通過大數據整合與分析技術,將碎片化、模糊化、偏移化的要求整合成具有實時、可量化、可追溯的關鍵數據,滿足個性化需求。
四是通過數據離散、關系定義、模塊劃分、定向存儲、客戶定制等過程,構建全結構化的標準,實現標準的精細化搜索、關聯化推送、個性化定制,構建標準云服務的新模式。
五是面向標準化價值凸顯領域,讓標準和標準化服務成為政府的“智庫”,成為企業自律的“準繩”以及消費者參與公共治理和信息透明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