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下行壓力持續加大的情況下,中國經濟如何開局備受關注,因為一季度的走勢決定著第二季度乃至全年的政策方向。由于市場普遍預期一季度GDP增速將延續放緩態勢,國家統計局公布增速為7%時,...
在下行壓力持續加大的情況下,中國經濟如何開局備受關注,因為一季度的走勢決定著第二季度乃至全年的政策方向。由于市場普遍預期一季度GDP增速將延續放緩態勢,國家統計局公布增速為7%時,大家并不驚訝。“中國正在由所謂的要素驅動型向創新驅動型轉變,或者是新舊銜接的關鍵時刻。”專家表示,中國經濟要堅持調速不失速。為了保證后續速度可控,我國已經打開了政策工具箱,一系列針對性的政策開始源源不斷地實施。向創新驅動型轉變
此次公布的一季度數據,被專家們稱為有喜有憂。喜的是一些先行指數出現回升。今年3月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50.1%,比上月小幅回升0.2個百分點,重回臨界點上方;一季度人民幣貸款增加3.68萬億元,同比多增6018億元。
憂的是一些經濟指標出現回落。數據顯示,一季度外貿進出口同比下降6%,進出口增速雙雙下滑;一季度全國鐵路貨物發送量同比下降約9%;3月CPI同比僅上漲1.4%,物價繼續處于低位;3月份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同比下降4.6%,連續第37個月負增長。
專家認為,我國經濟正處在轉型期,由所謂的要素驅動型向創新驅動型轉變,各項指標做到了調速并不失速。
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師范劍平表示,“過去我們干得很成功,人均GDP超過5000美元,根據世界各國的規律,必須從要素驅動型轉向創新驅動型發展階段。中國勞動力這個廉價要素在2012年出現歷史拐點。”范劍平表示,“過去很紅火的那些傳統產業,最近兩年顯然非常困難,特別是跟房地產,跟外貿出口聯系在一起的行業,現在調整都是非常明顯的。”
范劍平進一步告訴中國工業報記者,“我在下面也做了很多調研,去唐山看鋼鐵企業,覺得經濟不行了。但我去武漢電子企業,去江蘇看數控機床,看了很多高新技術產業和裝備制造業,機器人產業,訂單飽滿,企業恨不得加班加點。一季度統計局公布了很多高增長數據,裝備制造業的增長速度比工業的增長速度要高,高新技術產業和裝備制造業里面有很多產品還在高增長。中國就是處于新的發動機培育之中的過程,現在傳統產業比重太大,新經濟還沒有大到足以挑大梁,這時出現一定經濟減速是可以理解的。”
穩增長打開工具箱
一系列針對性的政策已經開始源源不斷地實施。4月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在全國范圍清理規范涉企收費、下調燃煤發電上網電價和工商業用電價格、依法適當降低鐵礦石資源稅征收比例,多措并舉減輕企業負擔,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官方政策研究人士表示,在外需乏力、消費穩中趨緩的背景下,投資仍然是穩增長的重要抓手。自去年開始,國家發改委已經推出大手筆的“牛鼻子”工程禮包,公布了七大工程包和六大領域消費工程。
從國務院常務會議內容及重要部門動態來看,一系列包括積極財稅、穩健貨幣、投融資和審批機制等領域的改革正在醞釀和實施。國家發改委網站4月9日發布了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戰略性新興產業、養老產業、城市停車場建設等四個專項債券發行指引,旨在促進債券融資支持重點投資和消費需求。
金融和貨幣政策預計將更為活躍。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近日召開會議,在強調繼續實施穩健貨幣政策的同時,提出更加注重松緊適度,靈活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保持適度流動性,實現貨幣信貸及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
此外,中國裝備“走出去”也被寄予厚望。同時備受關注的《中國制造2025》已經通過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將于近日公布。
謹防制造業空心化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公布的一季度經濟數據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跌至6.4%。“一般來說工業增加值6.4%,GDP的增速不應該高于6.4%,為什么我們GDP是7.0%?重要原因就是結構調整以及第三產業的貢獻。”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部長徐洪才坦言,目前三產的投資增速比較快,我們注意到這種結構性調整也有不足之處,第三產業鏈條比較短,對經濟的拉動力弱于第二產業。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認為,“中國一定要堅持發展制造業,制造業滿足人民群眾的基本需求,制造業絕不能空心化,這是底線。”
事實上,去年以來工業4.0已成為各國關注的焦點。中國版的工業4.0《中國制造2025》規劃即將正式發布。為實現《中國制造2025》確定的目標,我國將成立國家制造強國建設領導小組,并制定“1+X”實施方案和規劃體系。由于人口紅利消失、勞動力供給減少、人工成本上升和新一代勞動力在制造業領域就業意愿的下降,對我國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形成了巨大制約。推進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搶先進入工業4.0時代,保持支柱產業——制造業競爭力,是我國無法不選擇的一道命題。
范劍平表示,目前中國未來發展離不開幾條主線。一條重要的主線就是國防軍工、航空航天。未來,中國將在國防軍工航空航天方面加大投入,大飛機、航母、神舟等,這些項目的成功會帶動整個產業鏈技術的進步,而這些技術一旦轉化為民用,將來會有巨大的市場價值。
“另外一條線,傳統產業也有巨大的轉型空間,以鋼鐵為例,雖是產能過剩行業,但裝備制造業所需要的一些高附加值特殊鋼仍需要進口,鋼鐵工業同樣需要通過科技創新來搞進口替代。最近寶鋼傳來一些好消息,他們在進口替代鋼材方面有很多都填補了國內空白,所以傳統產業,很多大的國有企業將來會是我們科技創新的國家隊、主力軍,我相信在這方面會有大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