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金融危機爆發后,我國造船企業便遭遇盈利難、融資難、交船難現象。受高成本與低船價局面持續影響,很多造船企業已經采取微利甚至虧本接單的策略來維持正常生產。在今年行業依然未見&ldquo...
金融危機爆發后,我國造船企業便遭遇盈利難、融資難、交船難現象。受高成本與低船價局面持續影響,很多造船企業已經采取微利甚至虧本接單的策略來維持正常生產。在今年行業依然未見“回暖”的大背景下,投機、炒作現象時有發生。 身處“寒冬”的我國造船行業仍難消銀行顧慮。在產能過剩背景下,投機、炒船等亂象的現更令信貸資金望而卻步。不僅如此,近日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部分銀行今年繼續加速撤資,即便是優質大型造船企業也難阻銀行撤資步伐。
投機性訂單“來襲”
“我國造船行業正遭遇盈利難、融資難、交船難等困境。”12月5月,中國船舶(股票)工業行業協會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新船價格仍處于歷史低位,與此同時,融資成本、人工成本、原材料成本上漲,人民幣匯率風險進一步加大,造船企業面臨更為嚴峻的挑戰。”
根據大連海關統計數據,今年1至10月,大連對香港地區船舶出口額為31.5億元,同比下降54.6%。同期,對東盟出口額15.1億元,同比下降 64.6%。事實上,這一情況具有普遍性。船舶工業經濟市場研究院統計的結果顯示,2014年1至10月,全球共成交新船1473艘、9423.1萬載重 噸,同期分別下滑18.3%和14.5%。
某大型銀行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金融危機爆發后,我國造船企業便遭遇盈利難、融資難、交船難現象。受高成本與低船價局面持續影響,很多造船企業已經 采取微利甚至虧本接單的策略來維持正常生產,力保市場份額。在今年行業依然未見“回暖”的大背景下,投機、炒作現象時有發生,部分造船企業在接不到訂單的 情況下甚至自己投資造船以粉飾業績。
數據顯示,1至10月,我國船廠共承接新船4621.3萬載重噸,其中,國內船東訂單占比超過26%,訂單主要來自租賃公司、獨立船東、基金背景船東和拓展新業務的船東。相關業內人士判斷,“其中,投機性訂單或占一定比重”。
銀行自建“白名單”
投機行為引起一些大型造船企業的警惕,大連某船企負責人告訴記者,“對于沒有承租人或者沒有具體用途的造船訂單,我們是不會接的。這多半屬投機行為,無法交船的風險較高”。
這一現象也引起銀行的注意。某銀行相關負責人表示,其在重點支持有技術、有實力、有訂單的骨干船廠的同時,明確反對有投機和炒作嫌疑的項目。
造船企業的良莠不齊給投機行為創造了一定空間。某業內人士表示,在產業振興政策的吸引下,大量造船企業蜂擁而至,為獲得訂單,部分中小船企不僅壓低價格,還忽視風險貿然接單。
相關部門已開始著手整頓行業亂象。今年9月,工信部下發第一批符合《船舶行業規范條件》企業公示名單,51家造船企業入圍。據悉,入圍標準包括造船 企業的生產設施、設備和計量檢測、建造技術能力、技術創新、質量保證體系、節能環保等多方面。記者也從相關渠道獲悉,第二批名單近期即將公布。同時,《海洋工程裝備產業規范條件》目前也正在制定中并將于近期出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