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核心提示】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制造業大國后,面臨質量、效益提升的問題。質量、效益的超越,才是對經濟強國的真正超越。這就要求中國制造業必須轉型升級。而轉型升級的關鍵是要塑造企業設計創新...
【核心提示】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制造業大國后,面臨質量、效益提升的問題。質量、效益的超越,才是對經濟強國的真正超越。這就要求中國制造業必須轉型升級。而轉型升級的關鍵是要塑造企業設計創新機制,從而使中國制造轉變為中國設計、中國創造。有人說,如果一家機床企業注重工業設計,把機床的樣子設計好看了,顏色也亮麗了,用戶就會覺得買了這樣的機器哪怕不怎么會用,放在車間里都使人心情愉悅。
顯然,這是把工業設計當成了藝術設計。如果把工業設計理解為藝術設計,那真是對工業設計極大的誤會。
設計平臺或系統的意義
我國工業設計起步比較晚,最典型的一個例子就是汽車制造業。
清華大學有一個汽車工程系,到1999年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合并到清華大學時,這個系已經有67年的歷史。兩校合并后,我很興奮地跑到汽車工程系的辦公室,希望能夠找到一些合作點。當時,一位汽車專家非常自豪地對我們說,清華大學汽車工程系建系已67年,培養出多少多少人才,還舉了例子說美國三大汽車公司有多少高級工程師是清華大學畢業的。他剛說完,我馬上就回了他一句:“你67年怎么沒造出一輛中國車來?你培養的人才為什么只能在美國的平臺上給人家造車?”我之所以要講這個事情,就是因為我們大家現在關注的都是元素、技巧,忽略了一個最重要的設計平臺、體系或者系統。
忽略設計平臺、體系或者系統的建設,在汽車工業領域比較明顯。例如,1956年,在引進蘇聯“老大哥”的全套軟件、技術人員、裝備、模具的基礎上,我們建成了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并于1957年開始生產。當時《人民日報》有篇社論,叫“零的突破”,中國人自己會造車了,而且當時長春一汽的年產量相當于日本的卡車總產量。但是,到了1987年,鄧小平到日本去訪問,發現豐田汽車廠一個加工廠的汽車就相當于長春的汽車總量,而且還有不同品種、不同種類的車。我們制造的解放牌車,30年了還是那樣——“四噸半”,還是那個軸距。要說一點沒有變化也不是,現在各大汽車公司的技術骨干,都是長春一汽培養出來的,但他們會什么?會技術革命、技術革新,效率提高了,廢品率減少了,質量提高了,生產量上去了,但還是那個四噸半的產品。他們的腦子已經固化了,他們不是要解決問題,只是要生產四噸半的卡車。這樣的車在解放初期還行,現在改革開放30年了,它不行了,又要重新引進,引進完了還要引進,自己的頭腦不創新,好像認為技術是萬能的。解放牌車里的設備、零件、工藝、流程他們都很清楚,但他們忘了一點,這些都是被選擇、被組織的東西,真正的關鍵是研究中國的生活、中國的運輸。研究這些問題的時候,我們才會發現,光有四噸半不行。拉棉花怎么辦?它的比重輕,牽引力有富余,老百姓在后面加了個拖車,這叫設計。我們的其他產品是不是也有這樣的問題?改革開放后我們引進了冰箱生產線、空調生產線以及電視機流水線等,結果是不是與汽車工業一樣?所以我說,關鍵點不在于產品,而是要建立自己的設計平臺。這次到沈陽來,我非常興奮,沈陽是重工業基地,是造平臺的地方。
還有一個例子,去年我們參觀南京汽車制造廠。這個制造廠有了自己知識產權的汽油發動機,它的小汽車安上了中國自己的“心臟”,不是再從外國進口發動機了。這是一個顛覆性的成果,我們很興奮。但看完車間后,我的心涼了半截,整個車間,那么大的一個現代化車間,所有裝備、流水線都是德國制造。也就是說,這個制造廠是在德國的平臺上生產有點自己知識產權的汽油發動機。
這就是汽車工業的例子,很有代表性。這些年,我們一直在研究中國的制造業企業問題出在哪里。大家說制造業現在要轉型,轉什么型呢?制造業永遠不能丟,13億人口的大國,一百年一千年也不能丟。我們不能光去做股票、做房地產,制造業是我們的根本。但是,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現在制造業的情況、水平和問題。實際上,我們并沒有真正地完成制造業,我們所擁有的只是一個加工型的制造業。就像一汽,生產線是從前蘇聯引進的,我們只是加工了,流水線、工藝、標準、技術全是外國的。我們只是用廉價的勞動力、廉價的材料,創造了一個所謂的奇跡——第二制造大國。全世界到哪去買東西,買回來一看,Made in China。好不好?好。但我們只是做低檔品的。
德國制造同中國制造一樣,當初的名譽并不像現在這樣好。德國制造的產品必須打上德國制造,其實是英國人強加給德國人的,用來表示德國使用了英國的技術、標準生產的產品。但德國人完成了華麗轉變,不像我們就是抓產量。德國人的思考方式和德語一樣講體系、系統,比如德國足球隊,世界級明星隊員不多,但整體配合非常好。德國制造業上來就抓系統的整體性,抓質量認證體系,抓標準化,現在全世界所有的標準一半以上是德國人的。這樣的思路就是抓系統,而不是孤立地抓元素。反觀我們,到處都在講元素、講個人,個人都是絕頂聰明,但捏在一起就忘掉了這個系統的組成。系統結構的重要性遠遠大于元素,10個1相加應該超過10,但我們的10個1相加反而可能自己抵消了。
什么是工業設計
回過頭來,我們要講講工業設計的ABC。到底什么是工業設計?1984年,我回國以后,跟當時的輕工業部去講工業設計,最后他們反饋說:你什么工業設計?不就是臉盆上噴點花嗎?
80年代初的這個認識跟現在有多大差別呢?我可以說,我們的大部分企業還是這個認識,認為工業設計就是換個顏色,弄個造型,好看點。實則不然。工業設計的誕生是因為工業革命。工業革命為什么會使產量大規模上升,滿足大量需要?原因是流水線,就是機器化。其實機器化、大批量這些都是現象,都是元素,最根本的是生產機制轉換了,不再是一個人從頭到尾做到底,而是分工,你做設計,他去下料,他去擰螺絲釘,那個人去賣。這就使得每一個工種都非常簡單,效率大大提高。但是,這也帶來了一個最大的問題:一旦錯了,不是一個兩個,是十萬百萬的錯誤。所以,工業社會最大的一個特點,不是我們看到的技術、機器化,用了動力,而是分工,這是本質。分工帶來效率,但分工帶來的又一個大問題,是你唱你的歌,我唱我的調,你彈你的琴,我吹我的號。這就是獨唱與大合唱、交響樂的區別。所以,需要在制造之前先想好,想好了以后,每個工序做自己的,做好以后能夠放在一起,這就是工業設計。工業革命誕生的工業設計就是在這個生產方式下激發出來的。英國是最早進行工業革命的國家,但英國的上層、知識分子最初并沒認識到這一點。他們反對工業化,認為工業化的產品是粗制濫造,包括“工業設計之父”威廉·莫里斯,他就反對工業化,強調手工藝運動。英國的工人明白了嗎?也沒有明白。英國紡織工業協會組織大罷工,砸機器,工人們認為機器搶了他們的飯碗。所以,英國最開始并沒有真正理解工業革命的作用。
德國一位官員到了英國考察,由于他是一個官員,不是技術人員,也不是美術家,所以,這位官員站在一個系統的角度考察了工業革命的本質。他回到德國后,就工業化問題辯論了兩年。這兩年都是誰來參加辯論?不光是技術人員、官員,也不光是藝術家,而是歷史上第一次將不相關的人放在一起辯論,有政府官員、企業家、銀行家、工程師、藝術家、建筑師,甚至還有工匠。最后,大家都明白一個道理,認清了工業化的本質,認定德國必須走工業化的道路。這時才誕生了包豪斯——工業設計的一個里程碑。工業設計為什么是在德國誕生的?當時德國、英國掀起了一個德意志制造同盟,也就是歷史上第一次把不同專業的人,以及一個系統橫向地組織起來。我們到現在也沒有做到,比如紡織工業協會、鐘表協會、家具協會、機床協會等等,都是縱向的。所以,這一點一定要明白,工業設計能創造生產力,它是生產關系的調整,它是調整關系的一種方法和理論。由于分工細化,所以需要有一種職業來協調需求、制造、流通和使用各社會環節的關系。這種考慮系統整體利益的理論、方法、程序、技術和管理以及社會機制的活動統稱為工業設計。比如應放天教授提到的那些例子,他的成功實際上就是做的這個工作,不是光靠技術,他要的不是最高的技術,不是最好的材料,而是得當。這就是中國人說的“恰如其分”,它會產生大的效應。
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工業設計實際上也是人類的整體文化對工業文明的修正。工業設計必須要考慮到人和環境。所以,現在講的不僅是以人為本的設計,還是以生態為本的設計。現在提出可持續發展,所謂可持續發展并不是過去講的綠色設計,綠色設計講的是3R,即減量化(reducing)、再利用(reusing)和再循環(recycling)。我們組織一幫學生搞五天的工作坊,利用可樂瓶子大家來一下頭腦風暴,你設計了臺燈,他設計了花瓶,他設計了裝飾品,這都不解決問題,這是假綠色。全世界一天消耗幾億個可樂瓶子,你做個裝飾品、做個臺燈能解決什么問題?那是自欺欺人。而工業設計是什么?是事前干預。不是出了問題以后再去想辦法搞環保,而是在生產之前就想到環保問題。就像企業都有售后服務,大家為什么不想想售前服務?售前服務就是設計啊!這就是人類文化要對工業文明進行的調整。杯子、瓶子等在工廠里叫做產品,它要解決制造的矛盾;到了商場叫做商品,它要解決流通的矛盾;到了家里叫做用品,它要解決使用的矛盾;最后一天扔垃圾箱里叫做廢品。所以,設計什么?對設計師來說,我們看到的不是一個機床,不是一個杯子,不是一個電視機,它應該是什么?它是一個大概念,制造問題、流通問題、使用問題和回收問題,也就是產品、商品、用品和廢品融為一身。這是設計師想的,是設計師要思考的問題。
工業設計對制造業的作用
工業設計對制造業有什么作用?
工業設計最重要的任務是解決產品同質化的問題,制造差異。那么,制造差異是什么呢?并不僅僅是外觀,功能上、結構功能上、材料上也會有差異,生態系統也都有差異。設計師來教會你怎么解決差異化問題,提高價格問題。這并不是完全否決外觀,產品改了外觀能賣得好,為什么不做?但不能僅僅改外觀,還有產品的功能、結構、材料應用以及整個生態系統。
其次,創造產品的附加值和沉淀企業的品牌價值。它融入到文化之中,可以使消費者、使用者產生文化上、心理上的共鳴,來提高產品的使用價值,來界定所謂產品品牌。也就是工業設計是以文化驅動生產的一個中心工作。
再次,也是非常重要的,使技術市場化。工業設計是最好的技術,可以將蒲公英吹到各個行業。這個產業的一個產品的技術,我可以給它融到另一個產業。它可以使技術迅速推廣、蔓延。比如,我們現在的數碼相機,實際上最早是衛星上拍攝用的,要求的精度非常高,但作為民用產品,產品參數就要變,變成老百姓能接受就可以了,老百姓只是拍個照。設計來引導參數的變化,由一些人去完成。這樣,價格也降了下來。
最后,構建社會協同的創新機制。推進國家經濟結構轉型和社會的健康、公平、可持續發展,引導國家制造業機制轉型、升級和信息化融合,實現產業創新以及社會創新。產業結構轉型,到一定時候就要產生新產業,50年前的產業我們現在可能沒有了。馬云所從事的產業,完全是產業創新,同時也就帶來了社會創新。
工業設計產業對國民經濟的作用
工業設計產業是指參與工業設計價值生產和實現企業經濟活動的一個集合,并不是僅僅指工業設計技術。它的性質是價值創造型的產業,不是資源浪費型的產業。工業設計產業的基礎是以產品設計為基礎的產業鏈體系。所以,工業設計的演進規律是基于用戶選擇,而不是生產選擇。現在所謂的市場拉動,所謂的以銷定產這種文化,是改革開放后提出來的,但我們做到以銷定產了嗎?我認為,我們還是以產定銷。因為引進的設備、流水線限制了我們滿足市場、創造市場的能力。而工業設計使我們想問題時,能夠站在用戶的角度,而不是站在制造的角度,這是中高級市場下的一個產物。轉型就是要研究消費、研究使用。比如機床,它的參數是根據引進的技術來定,還是根據人來定?我們要加工什么零件?我經常說工業設計不是解決怎么干的問題,但大家關心的都是怎么干。工業設計關心的是干什么、不干什么,先干什么、后干什么,所以,它屬于決策層,完了才有產業和技術的組合。政府促進工業設計的發展,關鍵點是要在產業鏈、機制和體系建設上,不要從事具體的設計。
工業設計產業對國民經濟有三個作用。
第一,創造新興市場。工業設計產業以創建新的生活方式為工作目標,就是新的使用方式,來滿足消費者需求為著眼點,通過文化植入生產的創新,必然創造出新形勢市場。
第二,撬動制造業產值。工業設計產業是一種價值創造型的產業,不是資源拉動型的產業。工業設計的產生,是源于制造業的危機,就像我們現在的制造業。所以,我們必須去研究需求。工業設計是通過創造產品和用戶之間的界面來提升產品的價值含量,讓人們愿意買,讓人們用起來方便、安全。工業設計能夠改善生產流程,從而改善產品的價值鏈,降低成本。
第三,引導產業結構的升級。這恐怕是我們的關鍵,裝備制造業引進的工業設計將為我們國家工業設計整體水平提升起到重大作用,不僅是家電,或者日用品、小商品。產品是一個相關產業的載體,它產出的成果能夠表現出產品結構的改變,并且加以積累,必然引起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變化,從而促進我們國家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
工業設計產業化的四個基本階段
工業設計產業化有四個階段。
第一,生產化階段。這是以促進工業設計職業化為中心的階段。在生產化階段中,職業需求主導工業設計產業化,需要大量的職業化的設計人才和設計機構。就像軍隊打仗,手里要有士兵。現在,我國沿海省份,或者說南方,有了一支設計隊伍,不管質量怎樣,隊伍是有了。工業設計公司也像雨后春筍一樣地出現。相比較而言,東北的職業設計人才或設計公司就比南方要弱。所以,首先我們東北必須要有人,就是人才戰略。沒有人,誰來干?這是第一點。
第二,規模化階段。這是以擴大工業設計行業規模為核心的階段。在規模化階段中,企業發展需求主導工業設計產業發展。當前,我國正始于這一階段。我們有了設計人才以后,在哪兒打仗?是冷兵器?是打麻雀戰、游擊戰?還是打運動戰、陣地戰?現在,中國工業設計的市場基本是游擊戰。如果一開始就打運動戰、陣地戰,它會推進人才的培養。我們是培養各級設計師,還是培養能夠配合的、協同的、集成創新的設計人才呢?也就是企業的發展需求戰場在哪里?回答是就在企業。我們在培養人才的時候要注意以企業為戰場。這樣做,人才就有規模了。我們打的不是冷兵器,不是麻雀戰,不是肉搏戰,而是陣地戰、運動戰。
中國的企業欠缺設計機制,這是一個重點的重點。中國的工業是引進的,設計在國外完成了,我們只是加工、制造,所以,企業家對設計這塊永遠不會重視。在上海有這么一個例子:一個設計師給上海一個專門出口電子琴的公司設計一個產品,賣得很好,老板非常高興,把設計師叫過來,得好好獎勵獎勵。老板怎么獎勵的?問畫這張圖用了多少支筆?說兩支筆,那我給你10支筆;畫這張圖用了幾張紙?用了5張紙,那我給你15張紙;畫這張圖用了幾個顏色?用了兩個,那我給你10個顏色。這就是老板對設計價值的判斷。他沒有認識到設計帶來的巨大效益。所以,我說扶植企業的工業設計能力建設是階段性政府工作的主題。我覺得這是重中之重。如果我們在培養人才的同時,再抓企業的設計機制,那么對設計人才的要求就不會是培養成為一些冷兵器的戰士,或者是僅僅做個效果圖、做個造型,而是從根本上去開發。
第三,市場化階段。這是以完善工業設計商業模式市場為中心的階段。應放天教授在這方面做了很多優秀的案例。他不僅僅是一個產品的開發,不僅僅把一些信息化融入產品之中,而是已經開發了商業模式,使設計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在市場化進程中,社會發展需求將主導工業設計的發展。怎么理解社會發展需求,是企業的一個難題。我們現在關注的都是產品、質量。未來的市場需求是什么?一個杯子我可以用50年,還是用5年?定位不一樣決定你的生產不一樣、設計成本不一樣、制造成本不一樣,所以,消費需要、可持續發展需要將集中在這一個階段。
第四,戰略化階段。這是以形成工業設計國家戰略為中心的階段。現在,我們國家已經有了這個戰略,政府已經多次提出了工業設計,對工業設計的要求已不簡單是一個低層次的,而是一個高端的服務業,是融合信息化,融合到產業里。在戰略化階段當中,國家的發展需求主導工業設計產業發展,我國需要盡早規劃工業設計產業在國家戰略布局中的角色。例如沈陽,或者是東三省作為一個裝備制造業的基地,我們要拿出相應的計劃來。這個計劃不是今年做今年、明年做明年,而是要有長遠計劃,一步一步推進。
現在,我國的制造業實質上還是加工型制造業。所謂制造,大家想想“制”是什么?“制”是規范,是工序,是流程,是裝備,是流水線,這些主要是引進的。我們的企業是“造”。“造”是根據現有的技術、引進的東西再加上勞動力生產產品。所以,中國的企業關心的都是數字、效率、訂單。中國的企業拿錢最多的人都是誰?銷售總監。為什么?對于引進的流水線來說,最大的風險是什么?沒訂單。所以,在中國,銷售人員當然就處在最受重視的位置。大家關心的都是規模、效益、推銷、廣告、銷售。轉型就是要轉這個。設計在企業中擔任什么角色?現在,設計只是產品美化、外觀專利,而設計應該起到的應是功能集成的作用。從外表看,它是一個創新;從內部看,它是企業生產性資源管理當中嵌入設計評價、優化設計創意的機制,來實現管理方式的創新,使企業具有優化市場、定義新市場的能力。這就是產品增值結構的創新。現在,中國的企業只有加工管理機制,缺乏設計創新機制。
怎樣創立一個企業完整的創新機制?這要和生產、管理結合在一起,不要條塊分隔,不要光是靠企業家一個人去管縱向。一定要像德國當時那樣,有一個橫向的機制。我們從沿海地區了解到,現在已經有很多形式來解決這個問題。比如,有工業設計,有互動的技術,也有捆綁式的供應機制、全流程設計的管理技術,還有扁平式的組織機制、營銷技術三位一體的博弈機制,以及設計中心和事業部的協同機制等。各村有各村的高招,但都在不同程度解決了目前設計機制不足的一些問題。
工業設計這棵大樹能夠越長越好,開出花、結出果,必須要有樹根。樹根是什么?工業設計必須要根植于社會之中,根植于各行各業,要研究人們生活的根本需求,研究中國老百姓真正的生活方式。只有這樣,工業設計才能吸收陽光、水土和空氣,開花結果。
(本文根據柳冠中在“2014年中國國際裝備工業設計論壇”上的演講錄音整理,未經本人審閱,刊登時有刪節,標題為后加。)
柳冠中: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責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工業設計協會副理事長兼學術和交流委員會主任。1984年,他創建了我國第一個工業設計系,奠定了我國工業設計學科的理論基礎和教學體系,已成為我國最著名的工業設計學術帶頭人和理論家,被譽為“中國工業設計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