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作序,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賽迪工業和信息化研究院)賽迪智庫編著的《2013—2014年中國工業和信息化發展藍皮書》系列叢書,由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
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作序,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賽迪工業和信息化研究院)賽迪智庫編著的《2013—2014年中國工業和信息化發展藍皮書》系列叢書,由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該叢書對2013年我國在工業和信息化發展方面的成就與問題進行了回顧總結,并對裝備制造業、原材料工業、消費品工業、電子信息制造業和軟件產業等細分行業進行了專題分析,對各個行業領域2013年整體發展狀況、重點政策解析、重點行業發展狀況、區域發展情況、重點企業發展狀況進行了詳細梳理。
叢書緊扣目前我國急需打造經濟“升級版”的背景,收錄了對我國有一定借鑒價值的主要發達國家的工業轉型經驗,結合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對2014年我國新型工業和信息化發展趨勢作出展望。該從書對各級政府與企業更好地認識和把握工業發展的目標、方向、重點和任務,積極應對新形勢下的機遇和挑戰,具有極好的參考價值。
工業和信息化發展已進入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的關鍵時期
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為該書作序——《改革創新努力開創新型工業化發展新局面》。苗圩指出,2012年我國制造業全球占比達19.8%,工業制成品出口占全球制成品貿易的1/7,穩居世界制造業第一大國。然而與此同時,國民經濟潛在增長率下降,能源、資源、土地、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成本快速上升,生態環境約束趨緊,加之,全球經濟結構正在經歷深刻調整,發達國家紛紛實施再工業化和制造業回歸戰略,力圖搶占高端市場并不斷擴大競爭優勢,與我國形成同質競爭,我國制造業面臨著前有阻擊后有追兵的雙重擠壓。在嚴峻的形勢面前,我國工業和信息化發展已進入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的關鍵時期,面臨著一場更為艱苦復雜的攻堅戰。
該叢書分析指出,從國際上看新科技突破和新技術革命正在孕育。信息技術和制造業的融合,加上新材料、新能源、生物等多領域的突破,將引發新一輪產業變革。特別是3D打印、能源互聯網、大數據等幾大技術領域的突破和廣泛應用,不斷推動制造業向網絡化、智能化、定制化、綠色化和服務化轉型。同時,商業模式創新也成為技術創新成果市場化的加速器。
與此同時,國際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影響在持續顯現,我國工業發展的市場空間、出口模式等持續受到挑戰。一方面,在中低端制造領域,印度、巴西、越南等新興市場國家對國際直接投資的分流效應越來越明顯。另一方面,中高端制造領域向發達國家回流的“逆轉移”趨勢也已初露端倪。如不能盡快培育以知識產權、品牌、商業模式等為核心的新競爭優勢,我國工業發展將面臨巨大挑戰。
從國內看,資源環境和要素成本約束日益突出,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的任務更為緊迫。
打造中國經濟和工業的“升級版”需把握5大問題
對于如何打造中國經濟和工業的“升級版”,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該叢書指出應重點把握5個重大問題。
第一,挖掘改革紅利,促進工業轉型升級。堅持進行工業轉型升級的配套改革和制度安排,堅持完善促進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的體制機制。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第二,加強頂層設計,實施工業強國戰略。加強戰略謀劃,以國家意志推進工業強國進程。夯實工業發展的“基礎能力”,提升基礎材料、基礎零部件、基礎工藝、基礎制造裝備等研發、設計和制造能力。組織產業關鍵和共性技術攻關,支持企業實現品牌戰略,鼓勵管理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提升“中國制造”軟實力和在全球市場上的競爭力。積極培養高端產業創新人才和技能人才,在若干重點領域培養更多高層次的行業領軍人才。
第三,因地制宜發展,注重區域協調平衡。從經濟發展要求看,大多數地區都要走工業化道路,但由于各地區的條件不同,并不都適合于發展所有的行業,有些地區甚至并不適合發展工業,因此各地在發展過程中必須高度重視發展工業對資源環境的影響,防止資源的掠奪性開發和對生態環境造成不可逆轉的破壞。
第四,推動兩化深度融合,提振信息消費需求。加快實施《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專項行動計劃》,推動智能制造生產模式的集成應用,發展網絡制造新型生產方式。鼓勵智能終端產品創新發展,增強電子基礎產業創新能力,提升軟件業支撐服務水平,豐富信息消費內容。
第五,發展現代服務業,實現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的“雙輪驅動”,大力推動工業轉型升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