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周二,工信部發布了一個重要數據,“預計2014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將增長9.5%”。這個數據與2013年相比,下降了0.2個百分點。工
本周二,工信部發布了一個重要數據,“預計2014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將增長9.5%”。這個數據與2013年相比,下降了0.2個百分點。工業增速目標為何調低了?這是否意味著我國工業經濟進入了下行通道?
答案是否定的。工信部相關負責人對此也給出了明確觀點,小幅回調2014年工業增速,目的是為了引導地方和企業把工作重點放在提質增效和轉型升級上,同時也為化解產能過剩、推進節能減排留下空間。
近幾年來,我國工業增速逐年放緩。2010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是15.7%,2011年是13.9%,2012年是10%,2013年則為9.7%。
不難看出,與工業增長相對較快的2010年和2011年相比,近兩年工業增速明顯下滑。
但還有幾組數據值得關注。從工業利潤增速看,2013年,在工業生產增速與2012年基本持平的背景下,工業利潤增速明顯提升:2013年1月至11月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長13.2%,比2012年同期的同比增速高出10.2個百分點。從工業主營業務利潤率看,2012年為5.66%,2013年升至5.77%。從工業總資產收益率看,2012年為6.3%,2013年升至6.4%。
這也就是說,在增速放緩的情況下,在市場形勢較為低迷、綜合成本壓力加大的情況下,在工業經濟基數很高的情況下,我國工業經濟的質量和效益并沒有降低,而是持續穩中向好,整體運行質量在提升,工業結構趨于改善。
這一點,在我們對中經工業景氣指數的持續監測和分析中,也同樣被印證。
景氣監測顯示,自2012年3季度以來,中經工業景氣指數已連續6個季度保持平穩走勢,波動幅度僅在0.2點之內,其反映的我國工業經濟運行的平穩程度是歷史罕見的。
監測數據同時顯示,2013年,與消費相關的服裝、家電等消費類行業和裝備制造等行業景氣穩中向好,發展加速,而煤炭、鋼鐵、有色等行業的景氣或持平或回落,說明“兩高”行業擴張逐步得到遏制,體現了工業結構調整的成效。
工業景氣保持平穩,工業經濟在中高速區間內平穩增長,這為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提供了相對寬松和成熟的經濟運行環境。換句話說,當前是我國經濟增長速度的換檔期,更是工業經濟調整結構實現轉型的機遇期。相對調低發展的速度,抓住機遇提升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是明智之舉。
調低工業增速的目標,并不意味著行動上的放松、追求上的降低。恰恰相反,而是更高且更難的追求目標。只有切實轉變發展方式,在轉型升級上求突破,工業才能實現有效益、高質量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