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日前,工業和信息化部重大課題研究成果《新時期中國工業的發展與管理》由電子工業出版社公開出版。該書針對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國內外經濟發展的新變化,系統深入地考察分析了我國工業發展面臨的新...
日前,工業和信息化部重大課題研究成果《新時期中國工業的發展與管理》由電子工業出版社公開出版。該書針對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國內外經濟發展的新變化,系統深入地考察分析了我國工業發展面臨的新環境和新要求,提出并詳細闡述了未來一個時期的戰略目標、重點任務、政策舉措和工業管理體制改革的方向重點與實施要求。與以往相關研究相比,該書有以下幾個突出特點。
一是宏觀的歷史視角。雖然是研究工業,但該書并沒有就工業談工業,而是從國家發展的戰略高度,系統闡述了工業在國家現代化建設中的主導地位和作用。全書通過考察英、美、德、日等發達國家的盛衰榮辱,特別是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的偉大成就,深入闡釋了“工業興則國富,工業強則國強”的發展真諦;同時,從宏觀上分析指出了制約我國工業由大變強的體制機制障礙,并從科技、財稅、金融等方面提出了系統性的改革建議。
二是鮮明的實踐特色。全書從我國工業發展面臨的實際問題出發,按照當前是什么、為什么是這樣、下一步應該做什么的邏輯思路,深入分析和闡述了新時期我國工業發展的戰略目標、重點任務和體制改革方向。比如,書中針對當前我國工業多頭分段碎片化管理的問題,深入考察分析了世界主要國家的工業管理體制和大部門改革實踐,提出了合理確定政府職能邊界、明確中央和地方不同職能定位、合理劃分不同部門職責范圍、規范發展行業協會的改革思路。這與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有關內容精神相一致,體現了本書的前瞻性和指導性。
三是積極的創新探索。在理論創新方面,該書也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嘗試,提供了不少新認識、新觀點和新材料。比如關于工業強國,書中指出,全球化時代的工業強國更多地體現在支配和掌控的產品和服務規模上,而不是本國的工業生產規模。如果一個國家只是生產規模較大,可能僅僅是一個制造大國,而不是一個工業強國。這一論述抓住了當今工業強國的核心關鍵——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如蘋果、高通、思科、耐克等,正是憑借其強大的創新能力和品牌優勢,掌控了全球的產業布局和利潤分配。
該書從研究到出版歷時兩年半,期間先后聽取了中央政策研究室、國家行政學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等部門的專家學者和一些工業戰線老領導的意見建議。縱覽全書,觀點明確,思路清晰,材料新穎,不失為政府各級相關部門、專家學者和企業經營管理人員的有益參考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