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提要]】產能過剩是中國經濟一大頑癥,其中地方政府搞“GDP競賽”而大上項目是造成產能過剩的重要原因之一。當前,產能過剩情況嚴重,無論是傳統產業如鋼鐵、平板玻璃、水泥、電解鋁等行業...
【提要] 】產能過剩是中國經濟一大頑癥,其中地方政府搞“GDP競賽”而大上項目是造成產能過剩的重要原因之一。當前,產能過剩情況嚴重,無論是傳統產業如鋼鐵、平板玻璃、水泥、電解鋁等行業,還是新興產業如太陽能光伏電池、風電設備產能,都存在這一問題。產能過剩是中國經濟一大頑癥,其中地方政府搞“GDP競賽”而大上項目是造成產能過剩的重要原因之一。日前,國家下放投資項目審批權,六成原本由中央核準的項目改由地方核準或備案,但對一些產能過剩的項目,中央繼續保留核準權。國家發改委投資司副司長羅國三說:“這些按說也應該考慮取消下放,但是為了跟當前國務院關于化解部分行業嚴重產能過剩矛盾的政策要求相配合,我們暫時做了保留。”
1 對結構調整形成壓力
中央在下放大量項目審批權的同時,針對產能嚴重過剩問題,又顯得異常謹慎。
“對于鋼鐵、電解鋁、水泥、平板玻璃、船舶等產能嚴重過剩行業,嚴禁建設新增產能項目。政策要求是很明確的,各個地方、各個部門不得以任何名義、任何方式核準、備案這五大行業的新增產能項目,相關部門也不能為這些項目辦理規劃選址、土地供應、環評審批、節能評估審查等手續,特別要求金融機構也不能提供貸款。”羅國三說。
當前,產能過剩情況嚴重,無論是傳統產業如鋼鐵、平板玻璃、水泥、電解鋁等行業,還是新興產業如太陽能光伏電池、風電設備產能,都存在這一問題。
據統計,我國電解鋁產能從2003年的554萬噸增長到2007年的1250萬噸。而在2009年政府宣布不再核準新建、改擴建電解鋁項目后,當年電解鋁產能依然出現25%以上的增長,到2012年產能更是超過2700萬噸;太陽能光伏電池,中國的產能已占全球的60%。
產能過剩的企業普遍經營困難、財政收入下降、金融風險累積。以鋼鐵行業為例,中鋼協發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其監測的80余家會員鋼鐵企業實現利潤15.81億元,同比下降98.22%。全年累計虧損企業23戶,虧損面28.75%,虧損企業虧損額達289.24億元。
“產能過剩項目對產業結構調整形成了很大的壓力,當然,這些項目如果沒有嚴格執行環保標準,就很可能會造成環境污染的問題。”羅國三指出。
2 淘汰落后產能動力不足
事實上,國家一直致力于化解產能過剩,采用的策略是控制增量、調整存量,但效果并不盡如人意,一個重要原因是,一些地方政府在審批項目時,為出政績,為提高GDP,將“控制”和“調整”的方針拋在腦后,違規增加過剩產能項目。
羅國三分析,部分行業的產能嚴重過剩的問題,或者說這個矛盾的產生,確實與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有很大關系。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周林表示,地方政府為了搞GDP推項目導致了部分行業產能過剩,中國經濟要真正破局應該推動市場化。
據一位電解鋁企業的負責人透露,目前電解鋁行業從供給看,本應減少產量,防止市場無序擴張,但由于這些產業投資大、產值大,考慮到對地方GDP的貢獻,這些工廠很難關門。而一些大的電解鋁工廠如果停產,直接影響的是上萬工人面臨失業,因此一些地方政府在淘汰落后產能上就采取了謹慎處理的態度。
有專家指出,經濟發展是考核地方官員的主要標準,所以地方政府淘汰落后產能的動力不足,相反,采取各種優惠政策加強招商引資、無形中擴大產能過剩的行為卻很普遍。
3 從根本上擺脫GDP情結
國家一再強調,不再簡單以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論英雄,而以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為立足點。專家指出,化解產能嚴重過剩,必須與改革地方政府政績考核制度相結合。要從根本上讓地方政府擺脫GDP掛帥情結,就要把綠色GDP納入地方政府官員的考核體系。
“關于這個問題,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要完善發展成果考核評價體系,糾正單純以經濟增長速度評定政績的偏向,要加大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產能過剩、科技創新、安全生產、新增債務等指標的權重,更加重視勞動就業、居民收入、社會保障、人民健康狀況。”羅國三說。
周林表示,中國經濟要真正破局,應該更加推動市場化進程,產能過剩很大的問題不是市場,是資源錯配造成的問題。GDP增速可以慢下來,延續了20年8%的增速,沒有這個必要,過快的發展已經造成了很多的問題。
還有專家建議,化解過剩產能,政府只要牽住環保這個“牛鼻子”,對所有企業嚴格執行統一的環保標準,淘汰哪個企業交給市場就可以了。在公平的競爭環境下,有優勢的企業自然會留下,落后企業自然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