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上證報記者昨日從一位知情人士處獲悉,商務部正在制定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發展規劃。同時,正在起草中的《期貨法》也將涉及電子交易市場,發展有所規范。上述知情人士是在昨日參加由生意社等主...
上證報記者昨日從一位知情人士處獲悉,商務部正在制定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發展規劃。同時,正在起草中的《期貨法》也將涉及電子交易市場,發展有所規范。上述知情人士是在昨日參加由生意社等主辦、上海證券報作為特別媒體支持的“首屆自貿區與大宗商品高峰論壇”間隙向記者透露上述信息的。當前,互聯網科技浪潮的興起正推動大宗商品電子化交易逐漸盛行,后者代表了一種未來的趨勢。隨著相關規劃法律的浮出水面,其有望迎來一輪蓬勃發展期,上海鋼聯、生意寶等多家上市公司則早早開始布局。
業內看好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前景
隨著交易所清理整頓“大戲”的收官,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步入規范化發展階段。不過,在業內人士看來,處在發展初期的電子交易市場,既要規范發展,又要超常規發展。而正在制定中的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發展規劃,讓業界充滿遐想。
“大宗商品的電子化市場只有規范化發展和超常規發展相結合,才能闖出一條路。”昨日的首屆自貿區與大宗商品高峰論壇上,北京工商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所長胡俞越如是表示。
他認為,在中國經濟的超高速增長期已經結束,轉而進入次高速增長階段,未來經濟兩位數以下的增長將成為常態。隨著經濟進入下行周期,大宗商品面臨的風險反而由于宏觀經濟走勢的不確定性而加劇。在這種背景下,大宗商品電子交易成了建設多層次資本市場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胡俞越認為,以電子化交易為代表的第三類衍生品的出現,打破了場內場外的清晰界限,是實現期貨市場和現貨市場成功對接的重要一環。
此前,商務部研究院消費經濟研究部主任趙萍也在一公開論壇上表示,大宗商品具有同質化、可交易的特點,天然具有標準化優勢,大宗商品交易的電子化前途非常光明。
不過,對于未來該如何發展,胡俞越認為,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的定位要“立足現貨、提升現貨、回歸現貨”。
多家上市公司提前布局
在明確的行業前景指引下,多家上市公司也抓緊跑馬圈地、早早布局。以上海鋼聯為代表,該公司比較早地邁入了大宗商品現貨B2B電子交易領域,早在2011年就宣布投資2.23億建大宗商品電子商務項目。
今年3月,該公司再次行動,把觸角伸到了煤炭領域。根據公告,上海鋼聯擬攜手淮北礦業股份有限公司,合資設立電子商務公司,擬利用雙方優勢,打造煤炭方面的電子交易平臺。今年10月17日,雙方合辦的東方煤炭電子交易中心正式啟動。
目前,上海鋼聯分別在鋼鐵、有色金屬、煤炭、石油、農產品等領域構筑了電子交易平臺,產業鏈布局日趨完善。
另一家互聯網公司網盛生意寶則選擇了不一樣的策略――把目光瞄準了大宗商品現貨交易。
公司董事長孫德良也于此前透露,其開展業務運營的“大宗商品交易戰略”項目已籌備多時,“更大的夢想是大宗商品現貨交易將于今年開啟”。
對于目前的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胡俞越認為,這是發展初期的特征,有其合理性,不過,從場外到場內,電子化交易是一個“平臺經濟”。“和傳統意義上的規模經濟都不一樣,平臺經濟模式下,我主張做平臺的人要少,上平臺的人要多。今后逐漸步入平臺經濟的市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