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如今,被冰雪封藏了數億年的北極圈正成為各國爭相搶奪的對象,埋藏在冰層之下豐富的石油和其他礦產資源是由企業巨頭組成的多國部隊相繼殺入的唯一理由。9月20日,美國《國際先驅論壇報》發表...
如今,被冰雪封藏了數億年的北極圈正成為各國爭相搶奪的對象,埋藏在冰層之下豐富的石油和其他礦產資源是由企業巨頭組成的多國部隊相繼殺入的唯一理由。
9月20日,美國《國際先驅論壇報》發表題為《中國強力擠入北極資源爭奪競賽》的文章,稱中國希望在北極冰融后的巨大資源開采中分一杯羹。
文章中稱,美國、俄羅斯及幾個歐盟國家在北極皆有領地,因此,中國一直都在運用財力及外交手段在該地區尋求立足之地。
今年1月28日,日本《產經新聞》在一篇報道中稱,中國借科學考察為名在北極地區進行地質勘探,尋求豐富的油氣資源,并通過投資北歐國家構建北極戰略據點,控制未來冰川融化后的亞歐北極航線主導權。
事實上,美國、日本等國家提出的“北極中國威脅論”在國際社會中具有代表性。
而自2010年2月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中國和全球安全項目主任琳達·雅各布森撰寫的一份報告《中國走向無冰的北極》開始,中國被卷入這場北極爭奪戰的爭議漩渦便從未停止。雅各布森稱,“中國已經有了一個清晰的北極日程。”
但針對“搶奪”言論,中國的態度則并非如外界設想的那般諱莫如深。
來自中國相關機構及部門的聲音也先后表示,迄今為止,中國并沒有制定專門針對北極的政策和戰略,而國際上提出的“北極中國威脅論”也充滿主觀臆斷之詞。
“在這幾次考察過程中,中國方面分別邀請了美國、俄羅斯、日本、韓國、芬蘭、法國等國科學家參與,整個科考過程完全公開透明。”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主任曲探宙明確指出。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中國無意成為北極開發的主導力量,但作為地球上僅存的尚未開發的處女地之一,這片活躍著因紐特人以及北極熊的冰雪之地未來的競爭格局則終將不可避免。
來自美國地質調查局的勘探數據顯示,北極圈的石油和天然氣儲量高達900億桶和1669萬億立方英尺,兩者分別占全球預估尚未開發石油和天然氣儲量的13%和30%。而除化石燃料外,北極地區還覆蓋著鎳、鉛、鋅、銅、鈷、金、銀、金剛石、石棉和稀有元素等礦產資源。
而為獲取這一區域的資源財富,活躍在國際舞臺的各大巨頭也早已暗中布局。
早在2008年,俄羅斯總統梅德韋杰夫就曾簽署法令,下令俄羅斯國有石油公司開采北極石油。2011年,俄羅斯石油公司與英國石油公司的一系列談判宣告破裂后,又與美國埃克森美孚達成協議,雙方將共同投資32億美元,用于北極喀拉海和黑海的石油勘探。
美、俄兩國的排兵布陣還僅僅是這片爭議之地搶奪棋局中的一環。
此前,來自荷蘭的老牌石油大鱷皇家殼牌石油公司就以20億美元獲得美國阿拉斯加意向鉆探石油資源的合約。
除此以外,英國石油公司雖與俄羅斯石油公司的合作關系破裂,但其進軍北極圈的腳步則并未終止。去年年底,由英國石油公司控制50%股份的俄羅斯第三大石油公司俄英合資秋明英國石油公司宣布,公司將投資100億美元來開發北極油田,并建造一條管道來連接北極油田與石油出口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