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今年初以來,因干散貨市場的船只供應增速超過了大宗商品需求增速,波羅的海干散貨運價指數已下跌逾25%。盡管最近一周,波羅的海貿易海運交易所干散貨運價指數BDI連續多日上揚,但業內人士...
今年初以來,因干散貨市場的船只供應增速超過了大宗商品需求增速,波羅的海干散貨運價指數已下跌逾25%。盡管最近一周,波羅的海貿易海運交易所干散貨運價指數BDI連續多日上揚,但業內人士表示,低迷的情勢還在繼續,新建海岬型船大量交付所引發的危機,正令海運市場備受壓力。這也在某種程度上給船舶制造行業帶來了一定的壓力,但由于船舶制造的周期性,這種影響可能在近期表現還不明顯。業內專家表示,船舶行業要加快產品結構調整升級,適應市場發展需求。
據中國船舶行業工業協會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船舶工業保持平穩發展態勢,主要經濟指標繼續增長。第一季度,全國造船完工量1446萬載重噸,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新承接船舶訂單1091萬載重噸,同比增長32.1%。船舶出口繼續增長,第一季度,我國出口船舶完工1220萬載重噸,占造船完工總量的84.4%;新承接出口船訂單880萬載重噸,占新接訂單總量的80.7%;手持出口船舶訂單16514萬載重噸,占手持訂單總量的86.9%;規模以上船舶企業完成出口交貨值679億元,同比增長11.1%。工業總產值保持增長,第一季度,全國規模以上船舶工業企業1518家,完成工業總產值1678億元,同比增長24.1%。
業內人士表示,我國船舶行業運行中仍存在一些問題,主要包括:
船市需求結構變化,適應市場能力有待增強。第一季度,全球船舶市場需求出現較大變化。從成交的船型看,集裝箱船成交量持續上升,其中大型、超大型集裝箱船的成交量增速加快;特種船、海洋工程裝備的訂造量大幅攀升,尤其是節能環保型船舶,成為船東首選。全球新船訂單的爭奪已經體現于技術、品牌和質量的競爭。目前,我國船企產品結構以散貨船、油船、中小型集裝箱船為主,在大型集裝箱船、海洋工程裝備領域技術優勢不足。開展船舶產品進一步研發,滿足當前和未來市場需求十分緊迫。
散貨船市場低迷,交船難矛盾突出。今年初以來,在散貨船運力嚴重過剩和航運市場持續低迷的雙重壓力下,散貨船運費暴跌,多數船東出現虧損,致使散貨船交付更加困難。在造船市場狀況劇烈變化的背景下,第一季度撤單現象依然存在。統計數據顯示,第一季度,全國共撤消船舶訂單21艘、107.5萬載重噸,占手持船舶訂單總量的0.57%,其中大部分為散貨船。
船企融資困難,資金缺口較大。造船屬資金密集型行業,船舶產品建造周期長,建造過程占用大量資金。金融危機以來承接的船舶訂單在付款比例上有很大調整,交船前付款比例從最高點80%下降到40%,甚至降到20%,造成企業建造期間生產資金缺口較大。今年初以來,國家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收縮銀根,控制銀行貸款額度致使不少船廠融資出現困難,可能影響正常的生產進度。
業內專家建議,船舶行業要加快產品結構調整升級,適應市場需求。針對當前國際船舶市場主流船型需求不足、產品結構發生較大變化等特點,各企業要加強市場研究,結合自身特點和發展規劃,加快對市場“新規”的研究,加大新船研發力度,促進產品結構調整升級,盡快推出符合新規則、新標準和滿足市場變化需要的船型。同時,要加強管理,確保造船生產的持續和穩定。針對目前依然存在的“交船難、接單難”等情況,各企業更應高度重視企業管理。首先,加強成本管理,降本增效;其次,要加強質量管理,提高產品質量;再其次,要加強對外用工的管理,提高其勞動技能,穩定外用工隊伍。
來源:中國冶金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