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廣東要實現在較短時期內的轉型升級,必須集中力量在一些關鍵領域攻堅克難,必須實現對一些核心技術自主創新。無論是經濟長波理論的注釋,還是《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出現,人們都試圖破解當前日益...
廣東要實現在較短時期內的轉型升級,必須集中力量在一些關鍵領域攻堅克難,必須實現對一些核心技術自主創新。無論是經濟長波理論的注釋,還是《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出現,人們都試圖破解當前日益嚴重的全球經濟低迷難題,尋找未來全球經濟繁榮的出路所在。新一輪的工業革命,不可推卸地承擔著這樣沉重的使命,因此,就不能不被世人的目光所關注吸引。盡管未來的工業革命在人類社會中屬于第幾次存在著爭議,但是,作為拉動全球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來源,人們更為關心的是這是一次怎樣的工業革命?未來人類社會可依賴的戰略性主導產業又是什么?并且是如何改變人類的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的?對未來的人類社會基本制度又提出了怎樣的挑戰?
《第三次工業革命》無疑是正面回答上述問題的一本有分量的參考書。從歷史的角度觀察,幾乎每次工業革命都是以能源革命為前提的,這次也不能例外。以可再生能源的普遍利用為標志,作者羅列了今天新能源革命出現的種種跡象,并且認為這種以每幢房屋為能源節點的“互聯網”,將極大地改變人們的生存方式。任何能源革命都需要解決能源的轉換、存儲與傳輸,以太陽能為核心的可再生能源普遍使用,將最終解決人類可利用能源資源有限的困境,今天熱門的低碳節能概念,有可能在無碳且無限的可再生能源中失去存在的意義。能源的存儲是當前的重要瓶頸,其中提升能源存儲的效率是關鍵,可喜的是,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突破,能源存儲難題已近突破的臨界點,希望就在前面。此外,能源的傳輸同樣考驗人類智慧,最近一些標桿企業嘗試的無線能源傳輸獲得成功,表明一種低成本高效率的能源傳輸方式已經成為可能。
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一書中,作者提供的最為重要的信息是新一輪工業革命已經曙光初現,這一事實表明,由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全球經濟蕭條的結束已經為時不遠。作為趕超與發展中的經濟體,廣東如果不能很好地抓住此次工業革命帶來的機遇,有可能在新一輪工業革命中再次錯失發展的良機。廣東要實現在較短時期內的轉型升級,必須集中力量在一些關鍵領域攻堅克難,必須實現對一些核心技術自主創新,而不是將有限的創新資源以撒胡椒面方式四處開花。
在過去的30多年中,廣東主要依靠招商引資實現快速工業化,這種外源型的工業化,優勢是周期短見效快,不足是工業化主要局限在技術含量較低的加工貿易生產環節,真正屬于自己的核心技術東西并不多,在工業化中,量的擴張掩蓋了質的低下,全球生產基地代替了自主產業體系。應當承認,相對于智能工業革命,廣東并不缺乏相應的工廠甚至產業,無論是新能源,還是新材料或者新設備,在廣東都可以說已經形成一定的產業配套能力,問題在于這些資源均從屬于他人主導配置,在既沒有引領的前沿技術,同時也沒有完善的市場機制前提下,更多只能繼續賺取汗水錢,在未來的全球產業分工中,如果一如既往而不是積極轉型升級,廣東有可能再一次被無情地定位在低附加值的生產環節,高附加值的創新與市場環節,仍然有可能與廣東再次擦肩而過。
在迎接新一輪工業革命到來時,過剩的產能、既得的利益、現存的體制甚至傳統的文化,都將直接影響廣東的經濟轉型,阻礙廣東的產業升級。應當承認,在新一輪工業革命的許多重要領域,廣東都是陌生的,并且與全球先進水平存在較大差距,即使是在一些傳統領域,廣東同樣缺乏創新與主導能力,由此,市場的巨大風險有可能讓現有的企業望而生畏,投資者對新一輪工業革命更多抱有觀望與遲疑,有的甚至抵觸與反對。廉價勞動力是廣東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主要武器,然而,在新一輪工業革命中,由于大量使用各類機器人,以簡單加工組裝為代表的低技術勞動將被普遍替代。由此,投資者與勞動者的無利可圖,直接造成廣東作為世界工廠地位的失落,外資企業與外來人口的大量流失,普通勞動者失業率居高不下,失地農民租金分紅無法保證,會直接沖擊廣東社會的和諧穩定,影響著廣東經濟的持續增長。
應當承認,光伏產業是國內近年發展最快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但是從現況來看,在經歷了各地大躍進式的發展之后,這一新興產業正陷入產能嚴重過剩,企業債臺高筑的困境,加之歐美國家的雙反壁壘,國內的光伏產業有可能與早期的其它產業一樣,面臨未老先衰的巨大市場風險。光伏產業所遇到的困境,既有企業自身的問題,如大量企業徘徊在產業鏈低端,依靠傳統的廉價勞動力與進口的核心技術參與市場競爭;同時,更有各級政府不可推卸的責任,如各地政府為了追求政績不惜過度競爭,不考慮市場需求盲目鼓勵企業投資增加生產規模,而不是引導企業自主創新實現向產業鏈高端的跨越。
要迎頭趕超發達國家,大力發展未來的戰略性主導產業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光伏領域的尷尬事實表明,現有的體制與機制是難以承擔如此重任的。因此,廣東還要繼續探索“小政府、大社會與好市場”之路,確保社會主義公平與市場經濟效率統一的這三大基石。
作者系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