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毫無疑問,現在的中國已經是當之無愧的機床大國。在消費額和進口額連續9年排名世界第一之后,2009年和2010年,產值也成為世界第一,超過了德國和日本。在業界和國外同行的眼中,新崛起...
毫無疑問,現在的中國已經是當之無愧的機床大國。在消費額和進口額連續9年排名世界第一之后,2009年和2010年,產值也成為世界第一,超過了德國和日本。在業界和國外同行的眼中,新崛起的中國機床行業有著怎樣的形象?他們對于這數個第一,又作何評價? 差距縮小了嗎?
在“你認為國產機床與國外機床的差距是加大了還是縮小了?”的調查中,認為有不同程度縮小的受訪者所占的比例近70%。其中,認為“差距縮小了不少”的受訪者占17.5%,認為“差距縮小了一些”的占50%。這表明國產機床經過近十年的努力,的確與國外產品縮小了差距,這一點已經得到行業人士的共識。
不可忽視的是,還有三分之一的受訪者認為,作為“機床大國”的中國,并沒有縮小與國外先進同行的差距。這30%的受訪者細分為三個層次:認為“差距不明顯”的占15.6%,認為“差距加大了一些”的占14.4%,認為“差距加大了很多”的占2.5%。盡管在這次調查中持類似看法的人只是少數,但這種觀點在某些細分行業和產品領域,卻不乏數據支持與實例論證。2010年我國機床工具產品進口總額為157.2億美元,同比增長62.0%,并比歷史最高記錄的2008年還增長了27.8%。從2000年以來,中國機床工具產品進出口貿易逆差逐年增大。縮小逆差,擴大國產品的市場占有率,是振興機床乃至裝備行業的一個必然過程。但機床行業2010年進口出現反彈行情,讓我們深感國外產品強大的市場號召力。
在展會現場,一位供職國外數控系統公司的人士就對記者表示,以他多年從事數控系統銷售及對這個細分行業的了解,他個人認為現在國產數控系統與國外的差距,不是縮小了,而是越來越大了。
國家政策扶持效果如何?
國產機床與國外產品之間,差距究竟在哪里?
本次調查報告顯示,中外機床的差距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加工精度(25.2%)、可靠性(18.8%)、機床內部電、氣、控等配置(16.5%)。這一調查結果基本和業內專家們的看法相吻合,他們在多年前就反復強調中外產品的差距主要來自于產品本身,并列舉了以上這些要素,同時呼吁國內企業提高產品的這些參數,以贏得更多的市場份額。
在縮小差距,趕超世界先進同行的步伐中,國家在“十一五”期間給予機床行業的支持相當有力度。從2006年開始,國家對裝備制造行業開始重點關注,2009年啟動了16個科技重大專項,“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名列其中。整個專項規劃投資221億元,其中中央直接投資100億元。從2009年情況來看,專項總經費72億元,課題194個項目。執行兩年以來,成績斐然。
在對“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重大專項的調查中,認為“有很大作用”的達69.4%。這表明業界對國家支持以及專項的認可。
不過對于具體執行,受訪者提出了多項建議,主要集中在以下三項:“驗收手段應該更加嚴格”(38.0%),“申報程序應該更加簡化”(29.8%),“申報的信息應該更加公開化”(28.7%)。有專家指出,專項的開展,實際上是國家、地方、企業三方聯合的一個投資,其中國家和地方所占的比例要更大一些。既然是投資項目,就需要有相應的投資效益。專項的驗收,就是論證投資效益的一個過程,其結果公正與否,關乎對投資者的責任、項目的正常開展,以及行業的進一步發展。專項是否具有示范效應,推廣價值如何,以及專項成果何時產業化,是目前業界最為關注的問題。
調查還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在另一份針對國外展商的調查表中,對“中國的扶持政策對外商企業是否產生影響”這個問題,近半(46%)的受訪外商認為,中國的相關扶持政策并不會影響其在華市場的投資與發展。近兩年,國家對行業的支持力度大,很多企業也在專項的實施中深受其益。作為國際競爭對手的外商的回答,卻讓我們有了一個新的視角去理解、看待這些支持與優惠。國家的支持是不是行業發展的全部,行業發展的路徑能否更加多元化?如果能夠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入思考,也許能在更大程度上促進行業的發展,同時有助于縮小與國外先進同行的差距。
國產功能部件如何縮小差距?
“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科技重大專項中,明確提出要重點發展7項數控系統、17項功能部件及關鍵部件。并將此與重點開發的8大類57種主機產品并列,足見專項對功能部件行業的重視。
而在“十二五”機床行業發展規劃中,一個主要目標就是推進數控系統和功能部件的產業化進程。
中國機床工具工業協會常務副理事長吳柏林也坦言,功能部件、數控系統是目前機床行業產業結構的兩大“短板”。因此,下一步行業的工作重點是,在政府支持下,建立主機、數控系統、功能部件的有機結合。在這點上,有些企業已經有了一些初步的嘗試。如華中數控與北京第一機床廠、大連機床廠、武漢重型機床廠等,以數控系統產品技術入股,組建了多家公司。
和“十一五”期間相比,我國數控系統在應用上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在這次展會上記者也看到不少樣機配備的是國產數控系統。盡管如此,一些主機廠還是表示,國產系統也不錯,但是穩定性還是有待提高。同時,在國內一些主流主機廠的數控系統以及功能部件購置名單中,我們看到的多為西門子、發那科的身影。據了解,北京第一機床廠每年要從發那科進口230套系統,從西門子進口50套系統。
國產系統和功能部件并非首選產品,很多客戶還對國產品處于觀望態度,這一點在問卷調查中也得到了反映。在“若您是數控機床用戶或者主機廠家,是否愿意采用國產功能部件”的問題中,雖然有44.4%的受訪者表示愿意采用國產功能部件,但是50.0%的受訪者只是表示可以考慮采用。
一方面是客戶對國產系統和功能部件的猶豫態度,另一方面是國外同行對中國市場的隨時跟進。記者在展會上看到一臺配置了博世力士樂系統的國產磨床主機,出現在博世力士樂公司的展臺上。這家國內磨床企業屬于后來崛起的新軍,整機性價比較高。當記者問及博世力士樂公司為何會與這家磨床企業合作時,該公司負責人表示,這是他們新近在中國市場推出的一款專門用于磨床的經濟型數控系統。由此看來,在中國企業為提高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努力之際,外資企業則一刻也沒有放松對中國市場的拓展。
中國機床行業擁有進口、消費、產值三項“第一”的桂冠,但在這個巨大的光環之下,最具有競爭力的產品在哪里,中高端產品市場占有率如何,功能部件和主機怎樣合理配套、協調發展,打造機床強國的途徑究竟在哪里?通過調查與對比,我們看到了與國際先進同行的差距。縮小差距,也許是我們展望未來機床行業發展路徑的一個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