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反”過后,在A股上市并未成為國內光伏企業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日前,中國證監會創業板發審委第48次會議審核結果顯示,河南思可達光伏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首發未通過,這也是今年年內第七家首次公開募股(IPO)擱淺的光伏企業。
當前,在整個行業景氣度急劇下降的形勢下,光伏企業資金周轉困難,融資需求擴大,再加上受私募股權投資機構退出壓力加大等多重因素影響,企業上市募資自救的欲望空前高漲。與此同時,企業上市卻頻頻遭遇“閉門羹”,真正捧回金蛋者寥寥無幾。
分析認為,目前國內整個光伏產業鏈,多晶硅、太陽能電池及組件等領域均處于產能過剩狀態,企業是否擁有持續盈利能力成為通過新股發行審核的最大障礙。未來,從規模擴張向結構調整將成為光伏行業的發展方向,具有技術優勢的細分領域更有望通過兼并重組成為市場資金的主要流向。
IPO頻繁折戟卻熱情不減
根據投中集團的數據,今年以來,已有7家光伏行業擬上市企業IPO進程受阻,其中上機數控、思可達光伏首發申請被否;恒基光伏中止審查;快可光伏、日地太陽能、天能科技及歐貝黎則被終止審查。能夠成功過會的光伏企業僅有晶盛機電和寧夏日晶2家,通過率不足三成。
A股上市融資之路逐漸收窄,光伏企業為何卻依然故我,扎堆提出IPO申請?難道目前國內光伏產能真的供不應求,急需大規模資金支持?尤其是在美國、歐洲高舉“雙反”大棒的形勢下,企業此時紛紛選擇A股IPO究竟意欲何為?
賽迪顧問基礎電子產業研究中心總經理王勇表示,“從目前來看,說到是否需要融資擴大產能,光伏企業肯定是不需要的,但如果從現金流方面來講,企業大規模融資則在所難免。”
據了解,當前國內光伏企業普遍呈現經營性現金流量凈額無法滿足投資性現金流需要的尷尬局面,而且長期低于凈利潤。不僅如此,企業資產負債率也居高不下。以河南思可達為例,2009-2011年,該公司經營性現金流量凈額比凈利潤分別低5227.28萬元、97.56萬元和3424.74萬元;同期公司負債總額分別為80.34%、61.74%和65.28%,遠遠高于企業正常運作時能夠維持的負債水平。采訪中記者發現,河南思可達絕非孤立事件,這樣的情形在當前光伏行業中比比皆是。
如此看來,資金壓力當前,光伏企業明知希望渺茫卻依然孤注一擲“大干快上”IPO也就順理成章。對于這種做法,業內專家紛紛表示難以認同。他們認為,一方面是行業產能過剩、需求不足;另一方面各企業又存在資金流短缺的通病,雖然上市融資能緩解一時之急,但上市的后果必然要進一步擴大產能,這又反過來更加加劇行業競爭壓力,使得全行業利潤水平下滑。
企業態度卻與專家觀點大相徑庭,中國證監會最新公布的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申報企業名單顯示,目前仍有裕華光伏等多家企業擬在A股上市。
虧損大潮來勢洶洶
盡管國內光伏企業2011年出貨量呈現大幅上升趨勢,但凈利潤卻普遍由盈轉虧,同比大幅下滑。被這一行情擊中的不光是業內中小企業,就連賽維、尚德這樣的行業巨頭也未能幸免。
根據近期在美上市中國光伏企業陸續發布的2011年度財報,各家企業出貨量同比增長38.3%,營業收入同比增長6.15%,其中晶科能源2011年光伏產品出貨量增長最為顯著,較前一年增長近一倍,達到950兆瓦。
根據上述財報,2011年度9家在美上市中國光伏企業中有6家報虧,累計虧損達17.3億美元,盈利的3家企業凈利潤同比也有大幅下降。尚德電力2011年度虧損高達10.06億美元,英利新能源年度虧損也超過了5億美元。
相形之下,賽維光伏的生存狀況更加嚴峻。該公司2011年第四季度財報顯示,四季度虧損總計5.89億美元,負債總額高達60億美元。在巨額虧損、高負債率的重壓下,從去年7月至今,賽維光伏大幅縮減了9000多名職員,這也使其成為國內大型光伏企業中首個大規模裁員的公司。
“銷售量的飄紅沒能帶來豐厚的利潤,卻換來虧損的業績,歸根結底是還由于產能過剩導致的光伏產品價格大幅下跌。”專業人士告訴記者。
2011年全球光伏市場需求為20吉瓦左右,但當年全球累計產能已達到40吉瓦-50吉瓦,其中僅中國的光伏產能就達30吉瓦左右,供給遠超需求。過剩的產能還迅速拉動多晶硅價格一路走低,按照今年2月每公斤35美元的合同價格估算,市場普遍認為接下來多晶硅價格還會持續下跌至每公斤32美元左右。
“目前全行業除了光伏電站外,幾乎各個產業鏈環節都盈利艱難,同質化競爭十分明顯。重復生產和拼價格的發展模式等同于殺雞取卵,如不盡早改變這種狀況,國內光伏企業的苦日子遠遠不會到頭。”上述專家認為,今后,晶體硅電池方面應注重發展多晶硅關鍵技術,提高晶體硅電池轉換率,進一步降低成本。同時,薄膜太陽能電池、高效聚光太陽能電池也是重要子行業。
調整與重組成產業新重點
光伏行業此次寒冬來得雖然猛烈,但隨著全球能源短缺和環境污染等問題日益凸顯,光伏發電由于其清潔、安全、便利等特點在減輕環境污染、調整能源結構等方面作用突出,因此,從長遠發展的角度光伏行業的前景仍值得期待。投中集團分析師李玲表示。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就將原先“制止太陽能、風電等產業盲目擴張”的說法改為“防止太陽能、風電設備制造能力的盲目擴張”,由此可見,光伏行業發展的大方向并沒有被否定,對產業布局和結構進行調整,引導其有序健康發展才是國家光伏工作的重心所在。
這一產業發展思路在國家發改委、商務部發布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中得到了體現。該目錄指出,將薄膜電池、太陽能集光鏡、200毫米單晶硅及拋光片生產、太陽能空調、太陽能干燥裝置、太陽能電池、太陽能電站列為鼓勵外商投資產業,國內企業則不再受到政策優待。
“換句話說,光伏企業應加強技術創新、降低成本、提高轉換效率,通過技術取暖來度過寒冬。”李玲告訴記者,市場的供大于求將會帶來整個行業的兼并整合,產能與效率低下的企業將被兼并或者淘汰。
今年5月30日通過的《太陽能光伏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也明確指出,要集中力量支持優勢企業做優做強,鼓勵重點光伏企業推進資源整合和兼并重組。受政策雨露澆灌,產業資源整合這顆種子正在悄然發芽。近期,中石化、中國化工以及中海油等資金雄厚的大型國有企業紛紛逆市進軍光伏行業。中石化在塔河油田的首座光伏發電站已開始建造,中國化工宣布正在籌建一個覆蓋光伏全產業鏈的航母級企業。
對此,李玲表示,擁有國資背景和強大實力的企業進入光伏行業,有可能掀起光伏產業新一輪的并購潮,推動光伏上下游產業的一體化發展,對于國內光伏市場的開拓、消化光伏產業過剩產能都具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