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制造業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中央啟動了供給側改革的步伐,而此前國務院發布了《中國制造2025》的戰略規劃,在“十三五”規劃中又首次提出“創新、協調...
(原標題:天能集團董事長張天任:“中國制造”將呈現十大趨勢)制造業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中央啟動了供給側改革的步伐,而此前國務院發布了《中國制造2025》的戰略規劃,在“十三五”規劃中又首次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中國從IT(信息技術)時代過渡DT(數據技術)時代,這些都成為中國制造業加速發展的引擎。
從國際上看,無論是“一路一帶”戰略的推進,還是人民幣加入SDR,以及以歐美為代表的發達國家開始轉變“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這些因素綜合起來分析,我認為,“中國制造”迎來了難得的戰略發展機遇期。在未來五到十年乃至更長的一段時間,“中國制造”將可能出現以下圖景。
趨勢一:從關注產品到關注人
在過去幾十年,制造業的創新大多聚焦在產品的功能改善上,而在下一個十年,制造業創新將更多聚焦在“人”的身上,由企業主導轉為消費者主動,即C2B的模式。未來能夠成功突圍、在世界舞臺上展露頭角的制造企業,一定是從“人”出發,將消費者放在中心地位,挖掘新需求,開辟新市場,而不再是只從產品和價格出發。譬如,從消費電子領域來看,美國企業與日本企業近幾年的不同境遇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
趨勢二:“兩化融合”推動制造升級
“兩化融合”即信息化和工業化的融合,是指電子信息技術廣泛應用到工業生產的各個環節,信息化成為制造企業經營管理的必備手段。信息化和工業化不再是相互獨立進行,不是單向的帶動和促進關系,而是兩者在技術、產品、管理等各個層面的相互交融,不可分割。對于中國制造來說,“兩化融合”是轉型升級、由低端走向高端的必經之路。
趨勢三:大數據和云制造
借助大數據(Big Data),通過數據的分析,預判消費者的行為習慣,發現新需求,進而生產和制造產品。所以未來可能會出現這樣的場景,在產品還沒有生產出來,就已經鎖定了客戶,甚至拿到了訂單。
“云制造”雖然目前更多停留在概念探討層面,但應用前景廣闊。簡單來說,云制造就是利用信息技術,通過“云”的手段,對生產資源進行整合。只要能精準發掘用戶需求,設計產品,只要借助開放共享的生產資源,無需進行大規模的資產投入,就可以成為一家制造業公司。一旦“云制造”大規模啟動,中國制造業公司將可能不再是實體公司,而是需求的發掘者,資源的組織者,這對傳統制造業將是巨大顛覆。
趨勢四:柔性制造和定制化生產
在工業化時代,通過規模制造下的流水線生產,生產效率得以快速提升,由此帶來了物美價廉的產品。而在信息化時代,一方面產能過剩成為新常態,另一方面個性化的需求無法得到充分滿足。這種局面使得柔性制造、定制化生產越來越吃香。 “兩化融合”的重要成果標志就是柔性制造和定制化生產。結合中央今年提出的供給側改革,其中一個含義也是要通過科技創新和產品創新,來滿足小眾化、定制化的需求。
對于中國企業來說,柔性制造也是對生產、管理的流程再造。在生產方面,技術和裝備能否支持小規模的個性化生產;在管理方面,供應鏈能否快速響應和支持柔性制造。
趨勢五:企業發展更加需要環境友好
未來中國制造企業的發展理念也將發生轉變,需要從追求生產規模,尋求利潤最大化,轉向追求環境友好,尋求和諧發展。中國制造需要在自身發展和環境友好之間尋找平衡點,環境友好未來會優先于企業發展。習總書記提出的“兩山理論”,“十三五”規劃草案提出的生態文明建設、綠色發展道路,這些都奠定了中國制造未來的方向。
趨勢六:企業平臺化與員工創客化
從組織形態來看,未來的企業將不再是封閉的、矩陣化的,而是一個開放的、平臺化的組織,更多地扮演的是資源提供商的角色。而組織中的每位員工都是一名創客,每個生產和管理單元都是自主經營體。員工與企業之間不再是雇傭與被雇傭的關系,而是合作與協作的關系。對一些科技企業來說,已經這么干了,但絕大多數中國制造企業還沒有認識到這一點。目前,天能正在進行這方面的試點,自主經營體已經全面啟動,并且給企業帶來了明顯的效益。
趨勢七:從生產商到服務商
傳統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是性價比,講求精益生產,通過管理出效益。而在今天,單純的靠硬件產品已經很難滿足客戶全面的、個性化的需求,企業需要從生產商轉為服務商,由提供產品向提供整體解決方案轉變,由提供設備向提供系統集成總承包服務轉變。
還以天能為例,過去我們主要就是生產電池,而現在開始做整體解決方案,電動汽車用電池管理系統(BMS)已經通過了相關專家和機構的驗收,批量投入市場,天能的愿景是成為全球領先的綠色能源解決方案提供商。
趨勢八:從制造企業到科技公司
當中國制造從生產商轉化為解決方案提供商后,企業的下一步,將不再是資產重、層級多、反應遲緩的制造公司,而是資產輕、扁平化、快速響應消費者需求的科技型公司。譬如,美國的特斯拉改變了大家對汽車企業的傳統印象,歐洲已經有一些大型制造企業將愿景定位為科技公司,中國制造企業也要把握這一趨勢。
趨勢九:資源配置的全球化
伴隨著“一帶一路”戰略,中國企業全球化的步伐進一步加快,但我們對全球化的理解主要還停留在市場、營銷、并購等,簡單來說就是“買”和“賣”。但真正的全球化,應該是生產要素在全球進行優化配置,包括資金、品牌、科技研發,乃至管理人才等。在研發創新領域,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在美國硅谷設立研中心,這一趨勢未來會更加明顯。
趨勢十:“中國制造”將成金字招牌
目前躋身世界500強的中國公司,品牌大多還是區域性的,但是我相信,“中國制造”未來在全球范圍內會成為金字招牌。以日本、韓國的制造業為例,也經歷了一個從低端到高端、從區域到全球的升級之路,而中國制造目前正在經歷這一嬗變?;ヂ摼W時代的新技術,全球化開放的新格局,加速了中國制造嬗變的過程。預計在下一個10年,中國制造不僅僅會像“德國制造”一樣結實耐用,還將具有“信息化、定制化”等顯著特征,最終成為全球制造業領域的一塊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