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11年,國內光伏企業陷入了虧損怪圈。在激烈的價格戰面前,讓眾多企業陷入進退兩難境地。中國絕大部分光伏組件都是出口到歐洲,因此,歐洲光伏市場的政策變化和需求變化直接影響到國內光伏...
2011年,國內光伏企業陷入了虧損怪圈。在激烈的價格戰面前,讓眾多企業陷入進退兩難境地。中國絕大部分光伏組件都是出口到歐洲,因此,歐洲光伏市場的政策變化和需求變化直接影響到國內光伏組件制造商的生產經營情況。“2011年,中國市場下半年的崛起和歐洲市場第四季度爆發的安裝潮,改變了之前市場低迷的狀況。”無錫尚德投資者關系經理張建敏向媒體表示。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表示,國內光伏企業不可能一直依賴國際市場,必須更加重視對國內市場的開拓。
去年光伏行業表現低迷
據國家能源局網站報道,太陽能光伏發電是目前發展最為迅速、并且前景最為看好的可再生能源產業之一。自1990年以來,全球光伏組件年度產量從46兆瓦增加至2010年的23.5GW,20年期間增加了500倍以上,年均復合增長率超過36.5%。截至2010年全球光伏發電累積裝機容量達到了40GW,近5年的增長率超過了49%。這一增速使得光伏產業成為到目前為止增長最快的產業之一。展望未來,國際能源署預計到2020年光伏發電在許多地區能夠實現電網平價,到2050年能夠提供全球發電量的11%。
但產業感受到的是“一片寒意”。統計口徑上的差異造成光伏產業實際出貨量要遠遠低于EPIA統計的新增并網容量。但光伏廠商感受“冷”不僅僅在“量”上,更在價格上。大部分國內一線廠商和二線上市廠商仍能夠保持出貨量正增長,而價格大幅下滑使得毛利率降低。根據Solarbuzz統計,只有中國產業鏈一體化程度較高的廠商在2011年3季度保持盈利,歐洲一線廠商和中國二線廠商毛利率均已為負數。同時,產能過快擴張加重了廠商的管理成本壓力和財務成本壓力。
從價值鏈角度來看,行業格局正在改變。隨著行業逐步進入深度階段,光伏產業鏈或將呈現出比較明顯的新格局:光伏產業的“微笑曲線”。(1)上游多晶硅:多晶硅環節行業整合領先各產業,前四大廠商有望形成全球寡頭壟斷市場,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的特征,加上良好議價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我們預計未來多晶硅環節將搶占行業制高點。但“擁硅為王”的時代已經過去。(2)下游光伏電站開發:隨著組件成本下降,光伏電站運營的盈利能力在逐步體現。優良光伏資源有限造就了一定的壟斷性,部分與地方政府關系密切的運營商有望獲得較為豐厚的回報。而僅次于這兩者是設備商和輔料商,部分設備商和輔料商將成為多晶硅廠商的附屬企業或者技術革新的一大源動力。(3)中游組件和電池片:組件和電池片環節未來將僅獲得較低價值,整體毛利率與傳統加工業趨近。
國內光伏行業回暖
目前,中國太陽能光伏電池板和組件產量占據世界總量的一半。它引領著全世界開始使用化石燃料替代品的新時代。
2月上旬,來自于歐洲光伏產業協會(EPIA)的數據顯示,2011年全球光伏發電安裝量突破了27.7吉瓦,同比2010年增長67%。此前,業界曾普遍看低2011年的安裝量,認為不會超過22吉瓦,而這個新數據讓整個行業信心為之一振。
“2011年,中國市場下半年的崛起和歐洲市場第四季度爆發的安裝潮,改變了之前市場低迷的狀況。”無錫尚德投資者關系經理張建敏向媒體表示。
2011年,國內光伏企業陷入了虧損怪圈。在激烈的價格戰面前,很多企業只能以接近成本的價格出售產品,幾乎不賺錢,這直接導致賣得越多虧損就越厲害,而不賣放在倉庫里,也是死路一條,讓眾多企業陷入進退兩難境地。張建敏認為2011年的光伏低谷主要是產能過剩造成的,并非光伏行業出現了轉折走下坡路。在這種情況下,企業互打價格戰,利潤下降、庫存增加,導致光伏寒冬的陰云籠罩在企業頭上。持續低迷的市場,讓包括無錫尚德、晶澳等國內諸多一線廠商,從2011年年底開始,紛紛停止了擴張,以求自保。巨頭放慢腳步,也使得如今的市場日益趨于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