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月14日至15日,2012年全國科技工作會議在京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劉延東出席會議并作重要講話,全國政協副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作工作報告。劉延東在講話中強調,要認真...
2月14日至15日,2012年全國科技工作會議在京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劉延東出席會議并作重要講話,全國政協副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作工作報告。劉延東在講話中強調,要認真貫徹中央重大決策部署,深入實施國家科技規劃綱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促進科技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大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在建設創新型國家中邁出更加堅實步伐,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
![](/attachments/images/201201/021808.jpg)
劉延東指出,2011年科技在國家發展全局中的戰略地位進一步落實,研發投入大幅增加,創新成果不斷涌現,科技實力持續提升,支撐引領作用更加突出,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作出了積極貢獻,實現了“十二五”時期良好開局。
![](/attachments/images/201201/021806.jpg)
劉延東強調,當前國內外科技經濟發展呈現出新的態勢,我國抓住戰略機遇期、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任務更加緊迫。科技戰線要切實增強大局意識、責任意識和憂患意識,自覺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扎實做好科技改革發展各項工作。要緊緊圍繞主題主線,加強產業核心技術研發,健全技術轉移機制,加快科技重大專項實施,以科技創新支撐引領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和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要加強農業科技創新,構建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農業技術體系,鼓勵面向基層開展農技服務。要大力發展民生科技,推進科技與教育、文化融合支撐、相互促進,依靠科技支撐社會管理創新,使科技發展成果惠及廣大人民群眾。要立足科學前沿和國家戰略需求超前部署,加大對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研究的穩定支持力度,強化學科交叉和協同攻關,努力產出若干原始創新成果。要加強國際科技合作,完善政府間科技合作機制,加強民間科技交流,鼓勵和吸引全球優秀高端人才和國際科研組織來華創新創業,支持我國科學家參與國際大科學工程,提高我國科技發展的國際化水平。要弘揚科學精神和優良傳統,培育創新文化,發揚學術民主,加強科研誠信建設,提高公眾科學素質,營造科技事業科學發展的良好氛圍。
![](/attachments/images/201201/021807.jpg)
萬鋼在工作報告中總結回顧了2011年科技工作,并提出2012年科技工作總體思路。萬鋼強調,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做好今年科技工作要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抓住科學發展這個主題和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這條主線,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指導方針,突出把握好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著力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大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切實增強科技進步和創新在穩增長、調結構、轉方式、惠民生中的支撐引領作用,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
萬鋼從三方面對2012年科技工作重點任務進行部署:在支撐引領經濟社會發展方面,要扎實推進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實施,積極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促進產業優化升級和結構調整,大力加強原始創新,促進惠及民生的科技工作,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創業,推進文化科技創新;在推進科技體制改革方面,要深入實施國家技術創新工程,深化科研院所管理體制改革,大力加強協同創新,深化科技計劃和經費管理改革,完善科技評價和獎勵制度,促進科技與金融緊密結合;在加強科技發展能力和環境建設方面,要推進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加強科技條件建設和開放共享,增強基層科技發展和服務能力,提升科技創新開放合作水平,完善科技創新政策體系,加強創新文化建設。
科技部黨組副書記、副部長王志剛在總結講話中強調,要深刻領會中央對科技工作的新要求,切實把握科技工作形勢的新變化,努力在科技體制機制改革上邁出新步伐,充分聚焦當前科技工作的新部署,高度關注科技創新對人才隊伍建設的新需求。王志剛要求,各級科技行政管理部門要認真傳達學習溫家寶總理在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的講話精神,以及劉延東國務委員在全國科技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精神,結合萬鋼部長的工作報告,認真抓好各項科技工作的落實。要切實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的決策部署上來;認真落實改革部署,扎實做好各項改革工作;聚焦重點任務,力爭取得新的突破;把握發展規律,贏得戰略主動;加快職能轉變,提高科技公共服務能力;加強作風建設,建設高素質的科技管理隊伍。
工作會上,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吳曉青等11位與會代表作了典型發言,全國各地科技廳局長和國家級高新區管委會負責人分別進行了座談交流。
中央和國家機關有關部門負責人出席會議。科技部領導及各司局主要負責人,地方科技廳局負責人,國家級高新區管委會負責人,部分高校、科研院所代表,部分行業協會、企業主要負責人等400多名代表參加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