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期,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副院長王鵬在《工業互聯網中國峰會》上就“中國制造2025”和“互聯網+”兩個重要戰略文件,解讀了他們的內涵、范圍和重點。
近期,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副院長王鵬在《工業互聯網+中國峰會》上就“中國制造2025”和“互聯網+”兩個重要戰略文件,解讀了他們的內涵、范圍和重點。王鵬表示,“互聯網+”和“中國制造2025”是中國政府關于下一階段產業發展、經濟社會轉型的重要戰略文件。這兩個文件應該目標差不多是一致的,都是推動整個經濟社會的轉型,但在范圍和重點上稍有差異。
一個驅動、兩個轉型
《中國制造2025》強調的是推動中國制造業由大變強,從制造業大國變成制造業強國,范圍限定在制造業和跟制造業相關的這些服務業。“互聯網+”范圍則更廣,涉及到社會經濟的方方面面,工業、農業、服務業、社會服務、能源交通等等,盡管有差異但是基本理念是一致的。非常重要的一個理念就是要用現代信息技術特別是互聯網技術加快與各行各業,加快與制造業的融合、創新的發展。
從國際上來看,近幾年來提了很多種新的概念和戰略,包括GE公司提出的“工業互聯網”,包括近期討論很熱烈的“工業4.0”,加上中國提出來的《中國制造2025》和“互聯網+”,這些提法反映了大家對現在整個產業變革的一些認識。這四個戰略或者這四個提法在基本理念上非常一致,就是重視信息技術的應用。
針對工業與互聯網結合,王鵬總結出“一個驅動、兩個轉型”。一個驅動,是指用互聯網技術去實現創新驅動。兩個轉型對于企業而言,一個是智能制造的轉型;一個是服務型制造的轉型,前者因為我們的企業面臨的環境越來越復雜,數據越來越海量,客戶需求越來越個性化,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不能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這樣的信息技術,去改造我們工業體系,去建造一個智能工業的體系和結構的話,我們就無法適應未來的競爭。
第二服務型制造,從全球來看制造業的服務化已經是一個很明確的方向,所以我們在座的大型制造業企業家,可能未來你們要面對的報表,中間可能有60%、70%來自于服務的環節。所以向服務的轉型,推進服務型制造的發展應該講也是一個重點。
大企業需在思想上破除傳統
王鵬認為,我國大企業一直在使用傳統的生產方式、傳統的發展理念、傳統的組織結構,用完全革命性的、變革性的思維去擁抱新的生產方式,是非常難的。所以,第一個問題就是在理念和意識上要重視“互聯網+”。
“中國古話講勝人者力、勝己者強。我們的制造業要由大變強,每個企業要成為世界五百強、中國五百強;勝己者強,要超越自己,你如果不能戰勝自己過去的那些不足,不能順應最新趨勢的發展,你無法順應未來的變革。”王鵬說。
大中小企業應強調商業模式創新
過去的工業革命,可能是某種技術或者某幾項技術做主導。在今天這一輪變革中,王鵬認為,商業模式創新特別重要,雖然不能斷言它就是主導,但應該得到更重份量的重視。
他指出,大企業應優化組織結構,重構流程,重新審視產品和服務,最終打碎、重組、組合,產生化學反應。通過商業模式創新、通過網絡化協同的創新,真正的讓企業發展,最終讓整個國家產業的發展具有動力和活力。
中小企業在這一輪創新當中機會很大。互聯網是開放的、共享的、互動的、甚至免費的,創新的各類資源要素更容易獲得,大大的降低了我們創新的門檻。中小企業更有機會獲得快速而優質的增長,中小企業在這個方面,未來會看到越來越多中小企業成為快速增長的巨人,實際上這種事情已經發生了。
工信部在鼓勵工業云平臺的建設,未來中小企業會大量的去使用互聯網平臺所帶來的資源和要素,這是非常重要的。
政府回歸“守夜人”角色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作為政府下屬研究機構,一直在做“中國制造2025”和“互聯網+”的研究支撐工作。在國家如此宏大的戰略下,政府究竟應起什么作用?
王鵬說,“互聯網+”時代信息海量產生,每天不斷有新模式、新業態、新企業出現,這么復雜的局面,政府不可能也不應該去主導這樣一個進程,而應該回歸“守夜人”的角色。
具體而言政府應該做什么?
第一,指引方向。但不是指引具體的技術方向,而是引導整個社會向互聯網深度融合、跨界應用。重視而不是指出每一條路怎么走。
第二,政策支持。通過財政、金融、稅收等各方面政策來支持互聯網創新,支持各種新業態、新模式的發展。當然這種政策未來更應該是普惠的政策。
第三,引導以企業為主體來制定標準。“互聯網+”的發展沒有標準是不行的,政府應該起到引導和支持的作用,主體是什么呢?標準還是由企業、產業界來主導、來制定。
第四,營造健康發展環境。由于“互聯網+”發展并不都是美好的。比如數據安全保護問題、知識產權保護問題,偽劣產品問題,這些問題需要政府做好法律的完善。政府能夠營造好的環境,就能夠推進整個“互聯網+”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