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11年,是讓人難忘的一年。這一年,世界經濟形勢復雜多變,美債危機、歐債危機愈演愈烈,讓世界經濟復蘇變得更加艱難曲折,與此同時,國內經濟發展也面臨不少新情況、新變化和新挑戰。在世...
2011年,是讓人難忘的一年。這一年,世界經濟形勢復雜多變,美債危機、歐債危機愈演愈烈,讓世界經濟復蘇變得更加艱難曲折,與此同時,國內經濟發展也面臨不少新情況、新變化和新挑戰。
在世界經濟的動蕩和調整中,中國經濟的增長和平穩運行對世界經濟至關重要。2012年的宏觀政策如何演繹方能助力中國經濟“穩中求進”,培育出更多的中國經濟的新增長點?這無疑對國內宏觀調控政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2或更為復雜
對2012年的展望,對許多專家來說,或許并不那么輕松。這是因為2012年宏觀經濟的不確定性將遠遠高于2011年,管理層的政策決策也將面臨更多的壓力和調整。
回顧過去的一年,國內經濟趨于下行格局正得到越來越多的數據支撐。
據公開資料顯示,金融機構外匯占款繼10月減少249億元后,11月減少279億元,是2007年12月以來最大降幅。如果央行資產負債表中的外匯占款減少數目仍超此數目,說明資本外流,以及民眾與金融機構持匯意愿增強效應在繼續發酵。
海關數據顯示,2011年11月份,我國貿易順差為145.2億美元,同比收窄34.9%;商務部數據顯示,我國11月實際使用外資金額FDI87.57億美元,同比下降9.76%。
央行12月22日發布的第四季度全國銀行家問卷調查顯示,宏觀經濟熱度指數繼續下降,兩年來首次跌入臨界值50%以下,為48%。
國家統計局12月18日公布全國70個大中城市房價數據,11月份70個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價格下降的城市有49個,首次超過一半。其中,一線城市全面下調,限購城市平均環比降幅達0.35%。
然而,相比于這一系列不樂觀的數據,2012年或將迎來更為復雜的一年。著名經濟學家成思危表示,明年世界經濟增長率會下降,但是不會低于3%。其中,美、歐、日等發達國家2012年的經濟形勢比較嚴峻,但是也不悲觀。他預測,2012年美國經濟會保持正增長,歐元區的債務危機可能會有一定程度的緩解,日本的經濟增長比今年要高一些。
但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秘書長魏建國看來,2012年世界經濟形勢是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最難預測、最復雜、最嚴峻、最困難的一年。他認為,歐洲債務危機2012年3月份是一個坎兒,如果解決不好可能導致全球經濟的大衰退;美國可能在2012年推出QE3,這會給全球經濟帶來更大的麻煩和傷害。
發達國家的經濟下滑會造成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經濟下行。成思危認為,2012年中國經濟也肯定會下行,但考慮到中國的實體經濟基礎比較穩固,因此不會下滑得太多。他預測2012年中國GDP的增速大概為8.5%。
同樣持這個觀點的還有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他也認為,歐債危機和世界經濟二次探底對中國經濟不利,會導致出口訂單下降,外資來華投資減少,中國資本走出去更加困難,但經濟仍然可以保持8%左右的增長率。
對于2012年國內宏觀經濟的走勢,中金公司預測,2012年,歐債危機籠罩下全球經濟面臨巨大不確定性,同時國內經濟自主增長動能下降。這兩點或是2012年的主基調。
歐元區爆發大規模金融危機將是2012年主要下行風險已成為市場主流觀點。但在業內人士看來,即便歐元區沒有爆發金融危機,2012年中國凈出口負增長也是大概率事件。
宏觀經濟面臨的難題不僅于此,實體經濟也并不樂觀。有業內專家認為,2012年一季度可能成為增長最為困難的時候。
財政政策應有更大擔當
在全球經濟無法擺脫金融危機陰影下,要想尋找到“突破口”,在業內人士看來,就需要各個經濟體要盡快尋找到“新增長點”。
經濟學家認為,從國際金融危機中汲取的一條重要教訓就是虛擬經濟或者說經濟體系的發展不能和實體經濟特別是制造業相脫節。歐美現在之所以走不出困境,最重要的原因是實體經濟沒有新的增長點。中國要吸取這個教訓。
但中國經濟發展中的長期問題正在凸現。一是世界經濟疲軟并可能長期低迷,貿易順差下滑還將持續,凈出口對GDP的拉動作用明顯減弱,擴大內需更顯重要;二是工資成本上升速度較快,不僅使低成本制造的競爭優勢受到挑戰,而且因比價關系調整,將致使CPI呈現結構性上漲的特點;三是人口老齡化趨勢日益明顯,人口撫養比正在發生變化,不僅意味著社會撫養成本上升,而且有可能因此引發儲蓄率的下降,進而使投資驅動型經濟增長難以持續;四是資源能源對經濟增長的約束更加明顯,技術進步和節能減排更為迫切。
中國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說,這些問題表明了中國經濟的增長條件已發生了迥然于前30年的新變化,中國經濟因此而步入轉折期,過去那種兩位數的經濟增長將很難持續,GDP增速還有進一步回落的態勢。與此同時,CPI也不會再呈現過去年均2%左右的和緩態勢,將會長期維持在較高水平。
曹遠征表示,當前全球經濟事實上正處于政策刺激效應衰減過程中的疲弱復蘇階段,并未從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泥潭中完全走出。政策效應衰減、根本性問題依然存在和缺乏新的經濟增長點,將使全球經濟近期處于低速增長狀態,全球經濟的復蘇依然曲折、艱難和復雜。
在此背景下,市場對財政政策寄予了厚望,業內人士認為,隨著通脹見頂回落,目前經濟發展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向穩增長,財政政策在“穩中求進”中應有更大擔當。據悉,政策已經局部松動,市場預計,未來中性偏寬松仍是主要方向。但業內人士表示,積極的財政政策并不是全面鋪開,而是定向寬松,所以尋找政策支持的行業和領域十分重要。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長巴曙松說:“從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來看,明年出口動力較弱,投資需要培養新的增長點,消費肩負著更加重要的使命。不過,擴大消費目前還面臨很多制約。城鎮居民實際收入增速沒有實現與GDP增速同步。同時,消費的擴大,需要有完善的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作為依托。”
因此,巴曙松建議,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可以更多圍繞民生加大投入,強化政府在教育、醫療等方面的公共服務職責,減少消費者后顧之憂,以此帶動消費需求。
業內人士還預計,財政將填補薄弱行業和薄弱領域的投資欠賬,如智能電網、通訊設備、水利、核電等。“七大戰略新興產業將是促進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和升級的戰略突破口,必然會成為政策和資金傾斜的重點。高端裝備制造、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有望獲得產業政策支持。”
“積極的財政政策應該減稅讓企業和老百姓敢于去消費、投資,有更多的積極因素來促進,讓市場化因素來發揮主動性,以此來刺激經濟增長。”業內人士表示。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也明確提出,財政政策要繼續完善結構性減稅政策,加大民生領域投入,積極促進經濟結構調整。這意味著結構性減稅或將成為明年積極財政政策的重心。
貨幣政策更偏于“靈活性”
正是由于2012年經濟形勢的不確定性,刺激經濟、挖掘經濟新增長點已成必然,但由于包括歐、美、日等在內的發達國家財政狀況不斷惡化,刺激經濟的重任只能由貨幣政策來承擔。那么2012年,宏觀政策要如何演繹,才能助力培育出中國經濟更多的新增長點?
在去年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政府定調2012年“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這一政策組合雖與2011年相同,但經濟環境和形勢的新變化,決定了政策具體操作和側重點上有所不同。
因此,經濟學家認為,2012年在穩健的基調之下,貨幣政策在“預調微調”方面將加大力度、加快頻率,貨幣政策將更偏于“靈活性”。
具體操作上,經濟學家認為,從短期看,為避免GDP落差過大和CPI過高的局面,2012年宏觀經濟政策的基調仍應維持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并在此基礎上做適當偏積極方向的微調。
首先,在消費、進出口增長均放緩的背景下,穩定投資成為平滑經濟周期的主要選擇。短期看,房地產投資因為啟動快、其相關產業又多達50多個,成為穩定投資的首選行業。目前房地產調控效果已顯現,由“量跌價滯”到“量價齊跌”的拐點正在形成,預計民間房地產投資將會顯著回落。為穩定投資,保障房的建設必須加快進行。長期看,還應及早規劃并啟動包括水利設施在內的后續投資項目。建議財政政策應更加偏向積極。主要措施可考慮加快推進和擴大地方直接發債的試點。與此同時,籌劃減稅安排,尤其是對小微企業的結構性減稅,以刺激民間投資并有利于穩定就業和擴大消費。
其次,由于物價上漲是結構性的,緊縮性的貨幣政策僅對防止物價進一步上漲有效,但對促使物價進一步下跌效果有限,加上需要防范GDP落差過大的風險,貨幣政策不宜再做進一步的緊縮。專家建議,貨幣政策進入觀望期,保持穩健態勢。主要措施可考慮下調存款準備金率。
實際上,貨幣政策方面,央行12月5日下調存款準備金率,既打開了存款準備基金率下調的通道,也明確釋放了2012年貨幣政策會適度放松的信號。目前機構普遍預測,2012年新增信貸8.5萬億元,M1拐點可能在一季度出現。
專家指出,當前的國內外環境沒有發生根本性改變。因此要保持政策的連續性與穩定性,繼續實施去年以來的政策組合;但同時微觀經濟的一些具體問題在某種程度、某些范疇里已經發生變化,要對那些苗頭性、傾向性的變化密切關注。因此新的一年要著重解決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防范潛在風險,在總體穩健的前提下,強調政策的針對性、靈活性和前瞻性。
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左小蕾認為,“2012年的財政和貨幣政策都將更加注重與產業政策的協調融合,使其更好地服務于實體經濟發展。包括信貸投放適度向小企業傾斜、通過結構性減稅來刺激企業生產在內的多項政策,都將以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困難,充實經濟發展中的薄弱環節、提升其競爭力作為首要出發,從而形成促進經濟結構調整的中長期力量”。(童芬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