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熱詞也就是熱門詞匯。熱詞作為一種詞匯現象,反映了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一個行業在一個時期人們普遍關注的、媒體反復提及的問題和事物。具有時代特征。回顧2103年中國在TMT領域各種風起...
熱詞也就是熱門詞匯。熱詞作為一種詞匯現象,反映了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一個行業在一個時期人們普遍關注的、媒體反復提及的問題和事物。具有時代特征。回顧2103年中國在TMT領域各種風起云涌,以下為有一定代表性的科技熱詞,或許可以以管窺豹,以點帶面,從另外一個角度再看一眼2013。
仔細觀察這些熱詞,會發現2013年也是這些熱詞的“元年”,這是熱詞之所以成為熱詞的原因,也意味著這些詞并非曇花一現,而將產生較持有的影響力。
3D打印:3D打印元年。
3D打印其實與印刷無關。
3D打印的概念其實早就存在,但之所以成為中國科技界2013年的關鍵詞,起源于2013年1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王華明教授在相關領域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發明獎一等獎(為飛機打印鈦合金零件的技術)。
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請專家專門講解3D打印。
在世界領域則是因為這一年3D打印機和服務開始成規模應用,被預料將給很多行業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如航空、醫療、汽車,甚至珠寶、服飾、火器,哪怕是吃的比薩,3D打印無所不包。
無論是跨國公司還是DIYer。3D打印給了他們一種更快、更便宜、更方便的工具,來制造新的設備,實現新的想法。
3D打印的革命性還體現在,它有可能帶來商業模式和生產方式的變革。
863計劃為3D打印指明四大方向
科技部于2012年4月公布了《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制造領域2014年度備選項目征集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其中包括了近來火熱的3D打印產業。業內分析人士表示,這個《指南》充分體現出國家層面對3D打印的重視程度,對國內的3D打印產業是個利好消息。
《指南》中指出,要聚焦航空航天、模具領域的需求,突破3D打印制造技術中的核心關鍵技術,研制重點裝備產品,并在相關領域開展驗證,初步具備開展全面推廣應用的技術、裝備和產業化條件。
《指南》中還著重列出了如下4個研究方向:
第一、面向航空航天大型零件激光熔化成型裝備研制及應用(國撥經費控制額不超過1000萬元,前沿技術研究類),針對航空航天產品研制(試制)過程中單件、小批量需求,研制適合鈦合金等難加工零件直接成型的大型零件激光熔化成型裝備,臺面2米×2米,制件精度控制在±1%以內,堆積效率達300cm3/h以上。制定相關工業技術標準,并在航空航天產品研制零部件制造中進行應用。
第二、面向復雜零部件模具制造的大型激光燒結成型裝備研制及應用(國撥經費控制額不超過1000萬元,前沿技術研究類),針對復雜零部件模具快速制造的需求,研制適合制造蠟模、蠟型、砂型制造,以及尼龍等塑料零件制造的大型激光燒結成型裝備,臺面2米×2米,制件精度控制在±0.1%以內,堆積效率達1000cm3/h以上。制定相關技術標準,并在汽車、模具等行業產品研制中得到應用。
第三、面向材料結構一體化復雜零部件高溫高壓擴散連接設備研制與應用(國撥經費控制額不超過1000萬元,前沿技術類),針對結構復雜、性能要求高、連接難度大等復雜零部件加工的需求,研制材料結構一體化復雜零件高溫高壓擴散連接設備和工藝,工作加熱區域尺寸Φ1000mm×1000mm以上,并在航空航天產品的研制中開展應用。
第四、基于3D打印制造技術的家電行業個性化定制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示范(國撥經費控制額不超過1000萬元、企業牽頭申報,應用開發與集成示范類),針對家電行業個性化定制迫切需求,結合以3D打印制造技術為核心的數字制造技術帶來的制造變革,研究3D打印個性化零件設計技術、個性化定制模式、定制業務協同引擎、交互門戶、運行平臺等技術,開發個性化定制管理平臺,并基于3D打印制造裝備為終端用戶提供個性化定制服務,在應用示范期內銷售經濟收入不少于3000萬元。
《指南》的發布,再一次讓業內看到了國家堅定支持3D打印產業的態度。3D打印技術入選"863計劃",特別是國家撥款經費支持產業的研究和發展,這對于改變國內3D打印企業規模小、散亂以及投資有限的格局將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
中國3D打印產業化分析及發展的意義
3D打印(3D printing)是制造業領域正在迅速發展的一項新興技術,被稱為“具有工業革命意義的制造技術”。3D打印機依托多個學科領域的尖端技術,在航空航天、汽車摩托車、家電、生物醫學等領域得到了一定應用,發展前景廣泛。運用該技術進行生產的主要流程是:應用計算機軟件,設計出立體的加工樣式,然后通過特定的成型設備(俗稱“3D打印機”),用液化、粉末化、絲化的固體材料逐層“打印”出產品。
3D打印是“增材制造”(Additive Manufacturing)的主要實現形式。“增材制造”的理念區別于傳統的“去除型”制造。傳統數控制造一般是在原材料基礎上,使用切割、磨削、腐蝕、熔融等辦法,去除多余部分,得到零部件,再以拼裝、焊接等方法組合成最終產品。而“增材制造”與之截然不同,無需原胚和模具,就能直接根據計算機圖形數據,通過增加材料的方法生成任何形狀的物體,簡化產品的制造程序,縮短產品的研制周期,提高效率并降低成本。
主要材料和關鍵配件是原材料(粉末、樹脂、線材等),激光發生器,控制系統,這三部分是附加值最高的,國內做的3D打印,更多的是在做組裝機器和成型軟件,用量較大的粉末材料,這可以顛覆傳統的鑄造、機械加工;國外的主要廠商是3D System,STRATASYS,eos,他們是全產業鏈,玩轉的基因是全產業鏈通。
中美差異在于,中國的市場潛力巨大,世界第一,但是創新和科技實力弱,材料、信息技術、理念這些不利于3D打印的上游技術發展。3D打印發展,工業、消費品并重,短期來看,工業市場更吸引人。3D打印工藝眾多,產成品率按照材料和質量要求不同而不同,3D打印與傳統制造的比較更多應在效率、復雜、難度上面。
目前3D打印工業機的價格在30萬美元-150萬美元,而國內的機床價格普遍在10萬美元以下,3D打印機是機器,這個產業要替代傳統需要等到鋼材價格、人工成本、能源價格大幅上漲,信息化社會形成的時候才可以談競爭;目前來講,醫療、教育、航空航天、軍工、汽車等應用發展趨勢較好。
一些中小企業成為國外3D打印設備的代理商,經銷全套打印設備、成型軟件和特種材料。還有一些中小企業購買了國內外各類3D打印設備,專門為相關企業的研發、生產提供服務。其中,廣東省工業設計中心、杭州先臨快速成型技術有限公司等企業,設立了3D打印服務中心,發揮科技人才密集的優勢,向國內外客戶提供服務,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目前,我國已有部分技術處于世界先進水平。其中,激光直接加工金屬技術發展較快,已基本滿足特種零部件的機械性能要求,率先應用于航天、航空裝備制造;同時,生物細胞3D打印技術取得顯著進展,已可以制造立體的模擬生物組織,為我國生物、醫學領域尖端科學研究提供了關鍵的技術支撐。
專家方面,清華大學的顏永年,華科大的史玉升,西交大的盧秉恒,北航的王華明,湖南華曙的許小曙,技術不一樣,排名沒有價值。目前王華明、顏永年參與了上市公司產業化,華科大曾經有深圳創投介入,西交大資本化較弱。
從國內整個產業鏈來講,技術基本是看了國外的,在國內高校研發,進行產業化,SLM\SLS\SLA\FDM技術在國外都有競爭力,但是材料、激光器需要進口,利潤較薄,高端機器和材料上還是國外壟斷,國內市場在全球份額在8-10%。
發展3D打印產業,可以在提升我國工業領域的產品開發水平的同時有助于攻克技術難關,并且易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就業。
當前,全球正在興起新一輪數字化制造浪潮。發達國家面對近年來制造業競爭力的下降,大力倡導“再工業化、再制造化”戰略,提出智能機器人、人工智能、3D打印是實現數字化制造的關鍵技術,并希望通過這三大數字化制造技術的突破,鞏固和提升制造業的主導權,加快3D打印產業發展,推動我國由“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的轉變。
發展3D打印產業,可以提升我國工業領域的產品開發水平,提高工業設計能力
傳統的工業產品開發方法,往往是先開磨具,然后再做出樣品,而運用3D打印技術,無需開磨具,可以把制造時間降低為以前的1/10到1/5,費用降低到1/3以下。一些好的設計理念,無論其結構和工藝多么復雜,均可利用3D打印技術,短時間內制造出來,從而極大地促進了產品的創新設計,有效克服我國工業設計能力薄弱的問題。
發展3D打印產業,可以生產出復雜、特殊、個性化產品,有助于攻克技術難關
3D打印可以為基礎科學技術的研究提供重要的技術支持。在航天、航空、大型武器等裝備制造業,零部件種類多、性能要求高,需要進行反復測試。運用3D打印,除了在研制速度上具有優勢外,還可以直接加工出特殊、復雜的形狀,簡化裝備的結構設計,化解技術難題,實現關鍵性能的趕超。
發展3D打印產業,可以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就業
隨著3D打印的普及,“大批量的個性化定制”將成為重要的生產模式。3D打印與現代服務業的緊密結合,將衍生出新的細分產業、新的商業模式,創造出新的經濟增長點。
如自主創業者可以通過購置或者租賃低成本的3D打印設備(一些3D打印設備已低于1萬元),利用電子商務等平臺提供服務,為大量消費者定制生活用品、文體器具、工藝裝飾品等各類中小產品,激發個性化需求,形成一個數百億甚至數千億元規模的文化創意制造產業,并增加社會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