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通過“騰籠換鳥”推進產業和勞動力“雙轉移”近三年,成效如何很受外界關注。珠三角重要城市佛山對陶瓷業的落后產能關停調整與改造提升,使得產量減低,但產值、稅收雙增加,能耗、排污同減少,佛山陶瓷業成為了廣東產業轉型升級大潮中的“模范生”。
廣東佛山素有“南國陶都”的美譽,也是目前全球最大的陶瓷生產基地和陶瓷商貿物流集散地,但陶瓷業的高能耗、高污染帶來系列嚴峻的能源和環境問題使得佛山陶瓷更早地踏上了轉型升級之路。
在6日舉行的全國人大代表調研佛山經濟轉型升級活動中,佛山市常務副市長冼瑞倫介紹,佛山從2007年的400多家陶瓷生產企業,經改造保留60家企業全部實現清潔生產和生產工藝再造,從生產基地變為總部、會展、研發、物流和信息基地,陶瓷產量減少40%,產值、稅收增長33%,能耗下降25%,排放二氧化硫減少20%。
用冼瑞倫的話來說,佛山陶瓷業的轉型升級是“順勢而為”。冼瑞倫表示,陶瓷業的長期發展耗費了大量陶土資源,當地企業需要從外地運買原料,而產品則要運輸出去銷售,企業經營成本自然高企。政府則鼓勵陶瓷企業將生產基地轉移到離原料較近的地方,企業總部則保留在佛山。
冼瑞倫稱,佛山是傳統產業大市,在推進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政府利用了金融危機倒逼機制,抓落后產能的關停調整,實現小火電廠和立窯水泥廠全部退出,陶瓷產業調整提升基本完成。冼瑞倫還說,即使沒有政府的政策引導,市場機制作用下的佛山陶瓷企業也會考慮自謀出路。
值得注意的是,佛山三百余家陶瓷企業的外移并沒有引來社會不穩。冼瑞倫稱,政府并沒有給予產業轉移的企業直接資金補貼,但通過“三舊(舊城鎮、舊廠房、舊村居)改造”政策使企業得到了一些地。在動員企業外遷時,雖然遇到一些困難和阻力,但產業轉移過程總體比較平穩,沒有發生大規模的上訪事件。
佛山陶瓷業轉型升級的成功經驗贏得了不少全國人大代表的贊賞。全國人大代表、廣東億達洲集團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李秉記表示,佛山堪稱廣東推行產業和勞動力“雙轉移”,實現產業轉型升級的模范市,尤其在陶瓷業方面,生產轉出去,根(總部經濟)留在佛山,做到了“減產不減稅”。
目前,佛山陶瓷產業正著手建設的陶瓷價格指數,將成為國內第一個引領陶瓷行業發展的導向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