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今年,柘城的產業集聚呈現出“井噴”之勢:入駐企業120多家,其中億元以上的有36家;上半年,完成營業收入61億元、稅收1.3億元,安排就業1.1萬人。大項目帶動大產業,既構建了引資...
今年,柘城的產業集聚呈現出“井噴”之勢:入駐企業120多家,其中億元以上的有36家;上半年,完成營業收入61億元、稅收1.3億元,安排就業1.1萬人。
大項目帶動大產業,既構建了引資金、聚人氣的“磁場”,更是解決統籌城鄉“錢從哪里來”、“人往哪里去”的“力場”。產業集聚,正“渦輪增壓”般地推動柘城經濟的大跨越。今日,本報記者將帶領廣大讀者感受這場產業之變。
傳承 開拓
不到柘城,不知道金剛石微粉產業的興旺紅火;不到柘城,不曉得“小小微粉”給柘城人創富生財的神奇力量。
從上世紀80年代起,柘城開始引進金剛石微粉加工技術,經過20多年的發展積累,當年的“家庭作坊”、“小不點”搖身產值千萬、過億的大企業。然而,僅有先天優勢并不能保證一個產業出行更遠。正是基于此,柘城縣委、縣政府掀開集聚區建設大幕。
2010年年初,柘城引資15億元,組建了集金剛石微粉加工、金剛石機械制造、金剛石萃取和技術研發于一體的力量集團高科技產業項目。項目的建成,有力地促進全縣金剛石微粉及制品產業的轉型升級。
產業的集聚,創造的不僅僅是財富,更重要的是對產業價值鏈的布陣,是產業核心競爭力的鍛造。為此,以力量集團為依托,柘城投資建成了金剛石微粉工業園,引導 20多家企業入駐產業集聚區,并組織成立了磨料磨具協會、微粉產業發展協會,形成了以龍頭企業為主導、骨干企業為支撐、政府協調服務為紐帶的良性發展格局,有效地發揮了企業集群優勢、規模優勢、集約化經營優勢。
企業之間結成了聯合經營體,實行集中生產、統一管理、統一供貨、統一銷售、信息共享、合作共贏,避免了過去相互擠壓、信息封鎖、壓價傾銷混亂現象,提高了行業整體效益和企業利潤。
在不缺少土地、能源、人力資源等基礎要素的同時,人才、技術、資金等發展要素也一一破題,柘城的產業集聚又一次彰顯其強大的吸引力。全國金剛石微粉產業會議在柘城召開,清華大學、中國礦業大學、中國超硬材料研究協會等國內一流的專家學者來當發展顧問,為柘城金剛石微粉產業“把脈問診”、“談道論劍”,聯手開發高新技術產品。幾年來,先后引進新技術62項,研發新產品40多個,拉長了產品鏈條,提高了產品科技含量市場競爭力。
如今,金剛石微粉已成為柘城在全國叫得響、吃得開、紅得火的一塊“金品牌”。有這樣一組數字足以見證柘城金剛石微粉產業規模之大、發展之快:目前,全縣從事金剛石微粉制品加工生產企業有150余家,年產值達40億元,產品出口東南亞、北美、非洲,創匯3000萬美元,創利稅5.8億多元,微粉產量、出口量分別占全國總量70%、50%以上。目前柘城是國內最大金剛石微粉及制品生產基地經銷市場。
啟動內力,借助外力,凝聚合力,這是柘城實施基地推動,促進集群發展的一個手段,促進了金剛石微粉及制品、紡織服飾、農副產品加工和醫藥制造等四大主導產業規模化、集群化、基地化發展,集聚區產業鏈條正在科學延伸,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日益顯現。
破冰 升級
擁有省十快產業集聚區的柘城,以前卻是個農業大縣、工業小縣、經濟弱縣。搞產業集聚區,錢從哪里來?無米如何成炊?柘城的答案是四個字——城建破冰,而城建破冰的突破口則是舊城改造。
舊城改造一直是“老大難”。柘城相關負責人講,內陸欠發達地區要發展必須轉變老百姓的觀念,要轉變觀念必須改善他們的生活環境,要改善環境就必須從舊城改造入手。
事實亦如此。通過舊城改造,柘城發展5萬平方米的小區25個,拆遷居民5000多戶、2萬人,開發商品房120萬平方米,實現土地出讓收入4億元,完成了原始資本積累。通過第一批舊城改造項目,柘城修了一條三公里的道路,正是這條道路吸引了10個企業的入駐,給產業集聚區的建設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支撐。
城建破冰,激活一池春水。2009年,柘城按照“企業集中布局、產業集聚發展、資源集約利用、功能集合構建”的總體要求,堅持合理布局、集約經營、循環發展的原則,舉全縣之力進行了產業集聚區建設。
圍繞“七通一平一大一美”的目標,柘城采取平臺融資、BT融資、貸款融資、社會融資等多渠道籌資,投入資金24億元,實施了集聚區內骨干道路的拓寬、硬化、綠化、亮化、供排水、弱電入地等方面的升級改造,進行了園區路網加密,規劃建設了集聚區員工公寓。有數據顯示,該縣在增綠、改造城市環境方面,一年就投入了2億元資金。
在柘城有這樣一句順口溜:政府一毛不拔,事業照樣發達。在實施縣城“北擴南進、東延西伸”發展戰略中,柘城采取市場化運作的手段,籌集資金14億元,成功啟動了容湖治理改造工程和千樹園的建設,加快了建設現代生態城市的步伐。優美舒心的環境優勢和逐漸提高的城市品位,成為帶動柘城產業集聚區快速發展的重要通道。
基礎設施建設得快,洽談項目就落地快,落地項目就投產快。對此,永利服裝整理有限公司經理秦愛弟深有感觸:“我們來的時候,廠房已經建好了,進來就安裝機器投入生產,比我們自己建的話節省了半年的時間和2000多萬的投資。”
一招鮮吃遍天下,僅標準化廠房這一項,柘城就建成120萬平方米。通過實施“廠殼”拉動,培育“廠殼經濟”,增強了集聚區的招商吸引力。財通國際制衣、雙豐制衣落地生根,深安電子、海樂電子悄然落戶,中牛集團“引鳳入巢”,德興紡織、坤騰混紡喜置“金窩”,泰森食品入駐園區,力量新材料集團“安營扎寨”。
服務 轉型
如今,柘城集聚區的發展已經由“換擋起步”變道“加速前行”。當然,這其中也少不了柘城為企業提供的“服務套餐”:政策、錢、人,“企業缺啥,咱就給啥。”
對已經簽約的項目,該縣雷厲風行,當天部署、當天進場,并成立由一名副縣級領導牽頭服務的領導組,協助企業在不超過一周的時間內辦理完全部手續。同時,加大督查力度,每天都要對產業集聚區的每一個在建項目實行逐一督查,將當天的施工進度情況、施工速度排名編發成短信,群發給全縣科級以上干部及相關責任人。受過“短信通報”的一部門負責人告訴記者:“看到短信中別的企業進展都很快,自己包的企業進度落后了,心里能急出火來。”
2010年3月,力量集團年產4億克拉金剛石的生產線正式開工建設。計劃建設4500平方米綜合辦公樓、科技研發樓各1棟,單層5000平方米標準化廠房10棟,總建筑面積達5.9萬平方米。按常規,項目從審批、辦理各種證照,再到開工直至投產,最快也要一兩年甚至三四年的時間。然而,在柘城,從開工到投產僅用了6個月時間,創造了項目建設的“柘城速度”。
對“外來戶”厚愛有加,“本地郎”的待遇也不差。河南華商藥業是柘城一家生產醫藥中間體的企業。2009年,華商藥業正處于企業搬遷、破舊立新、擴大規模、產品升級的關鍵時期。柘城“大方出手”4000萬元為企業建設廠房,正式投產后年產值將由以前的1億元提高到10億元。
“像我們的父母官一樣給力的還真不多見。”該公司總經理夏玉良對政府的扶持力度感到“不可思議”的同時又充滿感激。他說,如今企業融資困難重重,政府扶持力度之大,對于企業今后的發展著實很有幫助,“4000萬元15年還完,負擔很小。”
隨著產業集聚區功能的逐步完善和進駐企業的逐步增多,該縣實施以產業聚集人才,以人才推進產業,組織開展了“千名人才進園區”、“千名干部聯系千名人才”等活動,使一批高科技人才匯聚柘城,進入企業。人才的引進使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得到大幅提升,穩住了客商,發展了企業。
天時,地利,人和。柘城用自信、包容,實現了今日的巨變;用拼搏、和諧,創造出一個又一個輝煌業績。歷史已經為柘城搭好起跳的踏板,中原經濟區的發展浪潮,點燃了柘城搶抓機遇、加快發展的激情與干勁。乘改革開放之天時,占區位優勢之地利,憑萬眾同心之人和,柘城正以嶄新的姿態開始新的強勁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