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據報道,日前商務部發布公告稱,歐盟已終止對中國碳化硅長達16年的反傾銷措施。但這個消息,并沒有給A股碳化硅上市公司帶來多大的股價提振。從目前中國碳化硅的現狀來看,中國碳化硅的產能利...
據報道,日前商務部發布公告稱,歐盟已終止對中國碳化硅長達16年的反傾銷措施。但這個消息,并沒有給A股碳化硅上市公司帶來多大的股價提振。從目前中國碳化硅的現狀來看,中國碳化硅的產能利用率僅為60%,產能過剩十分明顯,并且中國的碳化硅生產企業幾乎全部產能都集中在低端低附加值的初級產品方面,本身并沒有太多的技術含量,在產能過剩的環境下,行業陷入價格競爭的惡性循環之中。同時,碳化硅生產商們還不得不面對市場需求不確定增加、成本上漲壓力等不利因素。可以說,碳化硅的未來發展前景并不明朗,這自然難以提振碳化硅行情。
歐盟終止對中國碳化硅16年反傾銷
據報道,商務部9月8日發布公告稱,由于未收到有充分證據的復審申請,歐盟于8月26日起終止對中國碳化硅實施的反傾銷措施。據悉,歐盟于1994年對中國碳化硅發起反傾銷調查,并從1995年開始征收52.6%的反傾銷稅,后經2000年、2006年兩次復審,直至2011年結束,歐盟對中國碳化硅反傾銷措施維持了16年。
然而,這個消息并沒有給碳化硅上市公司帶來多大的股價提振。碳化硅生產商天富熱電(600509)全天僅收漲1.56%,山大華特(000915)平盤報收, 濰柴重機 (-:-,-0,↓-0)全天僅收漲0.80%,中金嶺南(000060)全天僅收漲0.78%,表現一般。
終止反傾銷不改產能過剩現狀
碳化硅(SiC)是用石英砂、石油焦(或煤焦)、木屑為原料通過電阻爐高溫冶煉而成,目前主要有黑碳化硅和綠碳化硅兩個常用的基本品種,都屬α-SiC。碳化硅具有強硬度、耐磨削、耐高溫、耐腐蝕、高熱導率、高化學穩定性以及高電子遷移率等優異性能,廣泛應用于磨具磨料、冶金、化工、建材陶瓷、高溫承載件、耐磨耐火材料等領域。
目前,中國是最大的碳化硅生產大國。據統計,2010年世界碳化硅塊的總產能約為225萬噸,比2009 年增加了162%,主要是來自中國產能的擴大。中國產能約為175萬噸,占世界碳化硅總產能的77.78%,荷蘭、西班牙、美國、俄羅斯、委內瑞拉、伊朗、沙特阿拉伯等的總產能約為47萬噸。2010年中國碳化硅產量達105萬噸左右,同比增長96.3%,約占全球總量的70%。美洲(主要是北美的美國、南美的巴西)產量占全球總產量的14%,歐盟產量占全球總產量的約8%。
從目前的統計數據來看,2010年中國碳化硅產能175萬噸,并且還有進一步增加產能的趨勢,但2010年中國的碳化硅產量僅為105萬噸,產能利用率僅為60%。從目前的碳化硅消費結構來看,鋼鐵冶煉在目前的年產能約7億噸、年產量約6.2億噸的情況下,對碳化硅的需求多年來都比較穩定在約7.5萬噸,電解鋁年產能超2200萬噸、年產量約1400萬噸的情況下需碳化硅約7萬噸,用于陶瓷燒制耐火材料的碳化硅約為4萬噸。而太陽能光伏組件的生產耗費碳化硅約35萬噸的量,是目前碳化硅最主要的消費領域。其余的磨具磨料、有色金屬冶金、化工等行業的總消費量約在30萬噸左右,另有22.3萬噸出口。
如果單就從國內的消費結構來看,隨著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的大幅放緩,包括對鋼鐵、有色金屬、建材(包括陶瓷、玻璃等)、化工、耐火材料等主要的消費領域的產品需求或將會有所放緩。作為碳化硅最大消費用戶的光伏太陽能組件生產商,則會受到世界各國推進太陽能的力度與進度的影響,盡管從目前世界各國來看,均推出了“雄心勃勃”的太陽能發展計劃,但是在全球經濟不確定進一步加大的情況下,太陽能發展計劃的推進進度如何,或許仍充滿變數,而這或將進一步的制約到對碳化硅的需求。
碳化硅的出口由于有配額的限制,出口量或許變化也不會太大。2010年碳化硅出口配額為21.5萬噸,最終出口22.3萬噸,出口量僅占當年產量的20%左右,而2011年的出口配額預計也基本與2010年持平,不會有太大的變化。
所以,從目前國內外的碳化硅需求前景來看,或許并不能太樂觀。而與此同時,碳化硅的產能現在仍有在建、擬建的項目,產能擴張并沒有停止。或許今明兩年,碳化硅的產能利用率仍將保持在較低的水平,產能過剩的局面并沒有太大的改變。
難以提振碳化硅行情
而且,再從中國碳化硅的出口結構來看,在2010年22.3萬噸的碳化硅出口中,北美洲的美國、亞洲的日本仍是中國碳化硅最主要的出口目的地,分別占中國碳化硅出口總量的39.6%和30.71%,出口到歐盟的碳化硅總量不足中國碳化硅出口總量的20%。而在這些中國碳化硅主要的出口市場中,僅歐盟對中國碳化硅征收反傾銷稅。所以,總體來說,歐盟此次終止對中國長達16年的碳化硅反傾銷,在中國碳化硅出口配額的限制下,對中國碳化硅行業的影響并不大。
而且目前,中國的碳化硅生產企業所生產的產品幾乎全部集中在附加值低的低端初級產品,在中高端碳化硅領域,幾乎是空白。在產能過剩的情況下,生產廠商眾多的國內的碳化硅行業主要依靠價格競爭,形成了相當的內耗,產品價格無法提高,企業的效益也無從談起。而且作為磨料磨具的替代材料,碳化硅價格上漲過快,則其替代品就會顯現其替代效應,對碳化硅需求造成不利影響。
同時,由于碳化硅屬于高耗能、高污染行業,受到能源短缺的阻礙和國家節能減排政策的影響,碳化硅冶煉從2010年6月份就開始執行高差別電價政策,碳化硅生產企業的用電成本將會不斷的提高,而每提高0.1元的電價,將直接增加碳化硅600—800元/噸的生產成本。碳化硅行業未來仍將會面臨成本上漲的壓力。
一方面,未來的市場需求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另一方面,生產企業還將面臨生產成本的上漲壓力,而由于碳化硅產能過剩的局面并不會有太大的改變,并且有替代產品的替代競爭壓力,企業或許難以有效的通過提高產品售價轉移生產成本,未來碳化硅生產企業的利潤空間或許會受到一定的壓縮。
可以說,碳化硅行業的發展前景目前尚不明朗,自然難以提振碳化硅行情。對于國內的碳化硅生產企業來說,突破中高端碳化硅產品的核心關鍵技術,實行產品差異化競爭策略仍是企業最主要的選擇。而在國家節能減排政策的強制性安排下,關停污染大、效益低的中小型碳化硅生產企業,提升存留企業的產能利用率,并擠占空出來的市場份額,也是目前碳化硅生產企業的一個可能的出路。(譚波 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