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國家能源局8月5日發布“大型風電場并網設計技術規范”等風電產業發展急需的18項重要技術標準,并將于2011年11月1日起實施。分析人士指出,此舉有利于突破當前卡住我國風電發展的瓶頸...
國家能源局8月5日發布“大型風電場并網設計技術規范”等風電產業發展急需的18項重要技術標準,并將于2011年11月1日起實施。分析人士指出,此舉有利于突破當前卡住我國風電發展的瓶頸,實現由風電大國向風電強國的轉變。“中國風電的未來發展要從追求速度向追求質量轉變,從追求裝機容量向追求風力發電量轉變,這就需要建立先進的風電標準體系。”國家能源局副局長劉琦說。近年來,我國風電產業發展迅猛,無論從裝機容量、發展規模還是風機制造能力上看,都已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風電大國。
來自國家能源局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風電產業已連續5年實現翻番、總裝機容量躍居世界第一。今年一季度,我國風力發電量達到188億千瓦時,增長60.4%,增速分別高出火電、水電和核電49.8個、27.5個和43個百分點,居各大能源發電之首。
除了甘肅酒泉風電基地,目前,我國還有內蒙古東部、內蒙古西部、東北、河北、新疆、江蘇、山東等7個千萬千瓦風電基地也在規劃和建設之中。未來的風電發展,還將從集中大規模開發向大規模開發與分散開發并舉轉變。“到今年底,除西藏外,全國各省區市都將實現風電并網發電。”劉琦透露。
在風電開發“一日千里”的同時,我國的風電設備制造能力也突飛猛進。國家能源局的資料顯示,目前我國已具備1.5兆瓦至3兆瓦風機批量制造能力,5兆瓦的大容量機組也已經下線,5兆瓦以上機組正在研制中。不過,與成長相伴的往往少不了煩惱。業內人士指出,當前我國在發展風電過程中遇到的最大瓶頸是,一方面風電發展迅猛,但另一方面由于技術標準體系相對滯后,出現并網難等問題。“并網難除了價格因素外,從技術層面來看,由于標準的缺失和執行不夠規范,增加了上網風電的不穩定性,電網有些‘消化不良’。”中國國電聯合動力技術有限公司一位研究人員說。
據業內人士介紹,近幾年,通過風電特許權的方式,引入市場運作機制,我國已成功降低了風電的上網電價和風電設備的造價,但與風電設備制造、安裝、維護、檢測等整個產業鏈相關的技術標準體系中,要么存在空白,要么是早期制定了,更新太慢,要么采用的是歐洲標準,面對我國特殊的風電狀況時,有些 “水土不服”。“這次發布的風電技術標準,主要解決的是‘無’的問題,比如原有的200多項技術標準中,涉及海上風電的只有24項,因此首先要做的是填補空白。”國家能源局能源節約和科技裝備司司長李冶說。
標準本土化也是考慮之一。我國風機技術大多是從國外買來的,這些技術適合歐洲風電環境,如果不加以改進,直接使用將對我國電網造成沖擊。近年來風電發展中暴露出的一些問題,如一些企業,包括知名企業的風機多次出現脫網、倒塌等事故,也急需從技術層面開出“藥方”。
風機制造、質量保證體系、安裝運營、維護管理以及與國情相適應的實時檢測和故障診斷技術……隨著一項項新標準的實施,風電行業勢必掀起大規模的“洗牌”。
不過,有國外風電設備制造商擔憂,中國出臺新的風力發電技術標準,可能會提高外資企業進入中國市場的技術門檻。對此,有關專家表示,制定本國的技術標準是國際通行的做法,國家出臺的這些標準對中國境內的企業是一視同仁的,目的是淘汰落后產能,杜絕低水平重復建設,保障行業健康發展。
曾長期任職IEC的中國國家電網公司副總經理舒印彪表示,目前我國有80多家主機制造廠,產能遠遠超出我國風電的投資需求。完善國內現有的風力發電相關技術標準體系,有利于加速風電制造業兼并重組的進程。
在修訂、完善國內風電標準體系的同時,我國也積極“走出去”,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中國正努力提升在IEC中的地位,希望能在國際標準制定中獲得更大的話語權。”劉琦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