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10年,工程機械行業產值大,還是機床工具行業產值大?”這是年前我給同事們出的一個選擇題。得到的答案80%都選擇了前者,跟我在沒有得到行業數據之前的選擇一樣。但是,我們都錯了。2...
2010年,工程機械行業產值大,還是機床工具行業產值大?”這是年前我給同事們出的一個選擇題。得到的答案80%都選擇了前者,跟我在沒有得到行業數據之前的選擇一樣。
但是,我們都錯了。2010年機床工具行業產值突破了5000億元,而工程機械行業的總產值卻剛突破4000億元,約等于機床工具行業2009年的總產值。
為什么在我們印象中,都會覺得工程機械行業產值會遠遠大于機床行業呢?
細想一下,應該與這兩個行業排頭兵企業的表現有關。比如在工程機械領域,徐工、柳工、三一等排頭兵企業的年銷售收入早在幾年前就超過了百億元,“十二五”的目標直指千億元。而機床工具行業目前過百億的似乎僅有沈陽機床一家。
說到這里,或許會有人不以為然。會說這兩個行業的特質不一樣,根本沒有可比性。因為工程機械行業產品大多是規模化生產,而機床則是多品種小批量,因此單從產值比較意義不大,并且由于是規模化生產,更容易出現以量取勝的龍頭企業,所以有渠道有底子的企業更容易做大,致使兩個行業的集中度也有出入。
如此觀點,似乎合情合理,也恰好解釋了為什么沈陽機床能成為行業第一,就是因為沈陽機床生產的產品是行業里惟一量大面廣的車床。
但有一點機床工具制造企業需要向工程機械制造企業學習的是,產品開發速度以及市場化開拓。
在報道機床工具行業時,經常可以看到或者耳聞國產機床在高端產品市場缺少話語權,缺失技術等詬病。相比而言,工程機械在這方面表現得更正面和積極些,比如大型和旋挖鉆機,雖然過去一度依賴進口,但近幾年可以明顯感覺到國內工程機械制造企業推出新品的速度。
更讓人欣慰的是,工程機械行業替代進口的速度。記得兩年前,媒體還在報道說國產挖掘機國內市場占有率不到1/3,但現在已經大有先前裝載機先替代再出口的架勢了。
在國內市場占有率達到一定程度后,企業自然就會把目光投向國外市場。不過,現在國內市場的競爭也可以算做國際競爭了,因為工程機械行業的國際巨頭早在多年前就把觸角伸到了中國。可以說,工程機械行業有了與國際對手競爭的經驗,加上中國的市場區域覆蓋比較大,有一定的產品定位、資金配備的經驗,走出去開拓國際市場,最缺乏的恐怕只是對當地環境及政策法規的理解,只要跨過了這個檻,出現中國的卡特彼勒也不是不可能的。
那么,困擾機床企業崛起于世界舞臺的原因真的是眾口一詞的技術瓶頸嗎?中國工程機械企業又是如何突破這個瓶頸的呢?其經驗教訓肯定值得機床行業借鑒。
做產業新聞多年,記者也曾深入接觸過工程機械行業。兩者相比,可以明顯感覺到機床工具企業風格普遍內斂低調,而工程機械企業經營就顯得活躍很多。這點可以從我們報社采訪這兩個行業的記者出差頻率看出一二。估算下來,工程機械行業產值排名前五的企業一年來據我們所知,且被邀請參加報道的不下五次,而機床工具行業就顯得很少了。
這里當然不是說,活潑高調的作風就值得效仿,隱形的行業冠軍同樣值得贊賞。但我認為,一個企業家開放的姿態可以是這個企業文化的很好反映,給外界這樣一個開放的印象,或許可以招來更多合作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