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年來,我國的制造工業獲得持續高速的發展,中國已是一個制造大國:世界各國都在大量進口中國產品,并且中國的出口中,機電產品已占多數。在當前的經濟寒潮和危機中,機械工業雖受到較大影響,...
近年來,我國的制造工業獲得持續高速的發展,中國已是一個制造大國:世界各國都在大量進口中國產品,并且中國的出口中,機電產品已占多數。在當前的經濟寒潮和危機中,機械工業雖受到較大影響,但總規模和總產量僅次于美國,超過日本,居世界第二,出口已超過德國,達到世界第一位,2009年中國汽車產量已超過美國而居世界第一。中國已成為名符其實的世界制造大國。2010年《全球制造業白皮書》公布的《全球10大制造強國》排行榜中,中國名列第三。今年《世界機械500強》中,美國以126家企業入選而居榜首,日本以124家居第二,我國入選企業77家居第三。但今年世界機械500強前10名中,中國無一入選;世界機械100強中,中國僅入選9名。應該認識到,我國制造業大而不強,雖然是制造大國,但不能稱為制造強國。例如鋼鐵,我們大量出口低價鋼材而進口高附加值的合金鋼。機床也是出口廉價的中低檔機床,而進口昂貴的數控和精密機床。中國制造業的勞動生產率,僅是美國、日本的1/3~1/5。中國很多機械產品價雖廉,但質量也低。近期,由于人民幣升值和國內勞動成本迅速升高,再加上經濟寒潮和危機,嚴重影響了中低檔產品的出口,更迫使我們要盡快提高機械工業技術水平,變危機為機遇,向制造強國奮進。2000~2008年我國機械制造業的高速發展2000~2008年,我國機械制造業的發展極為迅速,汽車、機床、造船、發電設備等不僅產量增長迅速,而且產品水平亦不斷提高。國產機床產值的市場占有率:2007年為56.3%,2008年為61%,2009年繼續提高,達到70.1%。2008年,我國機床工業消費機床194.4億美元,居世界第一;生產機床139.6億美元,居世界第三;出口機床21.1億美元,居世界第六;進口機床75.9億美元,居世界第一,機床進出口入超54.8億美元。2009年,受世界經濟寒潮影響,增速降低,但國外受影響更嚴重。去年我國生產機床躍居世界第一,進口機床59億美元,出口機床14.1億美元,機床進出口入超44.9億美元,進口和消費機床連續8年排名世界第一。
2007年我國數控機床產量123,257臺,比2006年增加32.6%。2008年我國數控機床受世界經濟危機影響,產量122,211臺,與2007年相比基本持平。
2008年1~12月我國數控機床產量,受經濟危機影響,7月后產量下降,12月已略有回升。
2009年我國數控機床產量明顯增加,達143,904臺,國產數控機床市場占有率達到62%。2009年我國機械制造工業的情況從整個大環境看,自2008年下半年起,各國的機械制造業都不同程度受到金融危機的沖擊,幾個主要的汽車和機床生產國受到的損失尤為嚴重。世界各國的汽車生產都大幅下降,唯獨中國汽車生產和銷售不僅未降,反而繼續大幅上升,2009年,中國汽車生產已超過美國而位居世界第一。2009年上半年,各主要國家機床生產的統計數字如下:日本機床業2009年第一季度訂單下降84.6%,內需和出口雙下降,影響到銷售額下降46.2%。美國機床訂單從2008年11月開始下滑,2009年4月新接訂單僅9,704萬美元,比2009年3月減少42%,比2008年4月減少78%,2009年1~4月訂單金額同比減少71%。德國已將2009全年訂單趨勢預測從之前的下降7%,修正至下降10%~20%。
德國機床總訂單同比下降70%。中國臺灣與2008年同期相比,2009年1~4月機床出口額下降51.9%,進口額下降84.6%,總出口較上年同期下降51.9%,出口大幅減少。相對而言,中國的機床工具行業受損程度較小,據中國機床工具協會對177家重點聯系企業常規統計顯示:2009年1~5月工業總產值同比降低5.0%,銷售收入同比降低6.2%,利潤總額累計同比降低33.1%。這些數據表明,在這次金融危機中,中國機床工具行業沒有大傷元氣。統計資料顯示:2009年1~4月,機床工具全行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32億元,同比增長48.8%;到2009年5月,機床工具行業申報列入國家振興規劃技改項目30項,總投資72.1億元,這有效提高機床工具行業的制造水平和能力。2009年下半年,機床工具行業生產形勢明顯好轉,由于2008年下半年基數較低,從2009年7月開始,機床工具行業月度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速達到兩位數,具體完成情況及同比增速。
2010年上半年,我國機械制造工業情況良好,總體產銷兩旺,機床工具工業情況亦是如此。機床工具工業持續高速增長,上半年完成總產值2424.2億元,同比增長41.4%,其中機床行業總產值572.1億元,同比增長31.7%。金屬切削機床產量為338,209臺,其中數控機床產量達到945,191臺,同比增長分別為25.8%和52.2%。金屬切削機床行業實現利潤22.7億元,同比增長68.3%,產值利潤率為5.0%,同比提高1.1個百分點。2010年上半年,我國機床工具工業出口總額為31.1億美元,雖比2009年有大幅增加,但仍比2008年同期減少了7.1%。國內經濟刺激計劃帶動的投資熱潮造成機床工具的進口大幅增加,2010年上半年的進口額較2008年同期增長了12.7%,其中切削刀具進口增長尤其迅速,上半年達到5.3億美元,同比增長138.0%。應看到,我國出口的是廉價的中低檔機床,而進口的是昂貴的數控和精密機床。由于國際經濟發展的形勢還不明朗,面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形勢,雖然今年上半年我國機械工業形勢良好,但趨勢不容樂觀。我國和國際上的制造強國相比,技術上還有很大差距,要研究提高產品檔次,增加高端產品,提高制造工藝水平,努力創新,在后金融危機時代,中國機床工具行業力爭實現從機床大國到機床強國的蛻變。我國工具工業的發展情況我國2005年消費刀具約17億美元2006年消費刀具約20億美元,其中進口刀具約10億美元。2007年工具工業高速發展,銷售收入增長達28%左右。2008年前三季度工具工業仍繼續高速發展,增長超過20%,但10月以后下滑明顯,但全年增長仍在12%以上。受世界經濟危機影響,2009年上半年工具工業繼續下滑,但7~8月以后整個經濟形勢已開始回暖,工具工業亦已逐步好轉。
近年來,我國工具工業雖有不小發展,但遠落后于機床業的發展。生產中使用的高效先進刀具,大部分是從國外進口的(含外國資企業在中國生產的刀具)。我們現在也出口不少刀具,但主要是廉價低檔的標準刀具。2004年我國生產刀具約25億件,其中20億件是廉價低檔刀具(大部分出口),這以后幾年出口的仍基本是中低檔刀具。在美國市場上,中等規格的麻花鉆每支價格約10美元,而市場上中國生產的低檔麻花鉆價格僅1美元,被用作手工工具。我國現在有世界規模第一的汽車工業,但汽車工業從國外引進的高效生產線,所用的刀具80%~90%至今仍是進口刀具(含國內的外資企業產品)。現在我國刀具生產供銷情況是,高端先進刀具產品主要依靠從國外進口,而低檔刀具產品惡性膨脹(大部出口),這種情況必須盡快改變。
我國機械制造業生產中大量使用標準刀具,而發達國家則大量使用高效先進刀具,致使我國加工效率遠低于國外。我國工具廠仍大量生產傳統標準刀具,一些小工具廠還大量生產低檔刀具,據統計,我國消耗全世界40%的工具材料,銷售收入卻只占全世界工具業的12%~15%。國外工具企業的毛利率都在40%左右,而我國工具廠的利潤很低,部分工具廠還虧損。現在我國的工具廠,以大量生產傳統標準刀具為主。從機械制造業的技術發展趨勢來看,今后我國工廠中的高效數控機床的比重將逐年增加,高效先進刀具的需求量將隨之迅速增加,而傳統標準刀具的需要量將逐年減少。
此外,由于我國人工成本增加,中低檔的標準刀具出口的價格優勢將逐漸喪失,出口量必將隨之減少。如工具企業仍以生產傳統標準刀具為主,則銷售量必將逐漸萎縮(一些民營的小工具廠大量生產傳統標準刀具,大工具廠因成本較高,無法競爭而逐漸失去這部分市場),將沒有發展前途。因此,我國的工具工業必須改變理念,大力發展高效先進刀具的生產,用國產高效先進刀具代替國外產品,奪回被進口刀具占有的這部分市場,重視售后生產服務,只有這樣,我國的工具企業才有發展前途,我國的工具工業才能得到振興。
切削刀具和機床,是制造技術體系的兩個子系統,既獨立發展,又相輔相成,不斷推動制造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在上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伴隨著現代數字化制造技術的蓬勃發展,以“高精度、高效率、高可靠性和專用化”為特點的現代高效切削刀具,迅速取代傳統標準刀具,作為數字化制造系統的最終執行部件,在加工中發揮著“臨門一腳”的關鍵作用。盡管其價格大大高于傳統標準刀具。但由于其優良的性能,使加工質量和效率大幅度提高,從而使制造業提高勞動生產率和降低成本,獲得更大的收益。
據跨國集團發表的資料統計,全球制造業每年的切削加工費用,達到4000億美元以上,其中刀具費用為200億美元左右。發達國家制造業近年來大量采用現代高效切削刀具來提高勞動生產率,每年為制造業節約成本達1000億美元,遠遠高于在刀具上的投入。所以,各國都把發展現代高效刀具,作為提高制造業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切削刀具在加工過程中是生產力,不是消耗品”這個觀念,在發達國家已形成共識,切削刀具消費在制造業成本中的比重達到3%~4%。而中國制造業,多數企業仍依靠廉價勞動力作為降低成本的主要手段,而較少關注通過改進加工手段提高效率來節省費用,所以中國制造業的刀具消費水平普遍較低,僅占制造成本的1%~2%。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事實是:在德、美、日等制造業強國,現代數控機床和高效刀具互相協調、平衡發展的規律十分明顯,目的是為制造業提供一個充分發揮裝備潛力的最佳配置和解決方案。在發達國家,經濟穩定發展的正常年份,每年的刀具消費規模,大體穩定在機床消費的1/2左右。例如,機床年消費額在60億美元時,刀具消費一般都在30億美元上下。只有在經濟衰退的年份,由于投資規模的收縮,這個比例才會發生變化。但是,發達國家這種機床工具協調發展的規律性在中國并未出現。特別是最近10年,中國制造業發展中機床消費一馬當先,把刀具消費遠遠拋在后面,這種奇怪的現象已經成為中國機床工具行業發展的特點。如:2010年,中國機床消費達到了285億美元的創紀錄水平。同年刀具消費為50億美元,刀具消費僅為機床消費的18%。大大低于發達國家50%左右的水平。
上述數字說明了一個嚴峻的現實:當前中國制造業大部分企業推動發展的手段,仍然是添置設備、擴大產能,并沒有在提高生產效率方面下多少功夫。
從本質上講,還是低水平擴張和粗放型的發展。在這種背景下,傳統的廉價標準刀具仍然需求旺盛。因此大量中國工具企業,仍然心安理得地延續著以傳統標準刀具為主的生產格局,沒有多少危機感。從而把日益擴大的國內現代高效刀具市場,拱手讓給了實力強大的跨國工具集團。這種狀況對制造業發展帶來的巨大風險是顯而易見的。當然也應看到,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制造業在現代化的進程中也出現了很多亮點:一批新興制造領域的企業,為提高競爭力而出現了對高效加工的強烈需求。雖然它們在制造業中還屬少數,但是代表了正確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