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一、充分有效應對了國際金融危機2009年爆發了21世紀第一個全球性金融危機,中國不可避免地受到沖擊。中國涉外領域就最先感覺到外部沖擊,特別是貨物貿易出口“江南水暖鴨先知”。面對此情...
一、充分有效應對了國際金融危機 2009年爆發了21世紀第一個全球性金融危機,中國不可避免地受到沖擊。中國涉外領域就最先感覺到外部沖擊,特別是貨物貿易出口“江南水暖鴨先知”。面對此情況,中國政府正確判斷形勢,強調政策的及時性和有效性。
過去的2009年里,中國政府及時出臺一系列應對金融危機政策,主要是保增長、促需求等。一是采取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年初國務院就出臺了十大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大大增加投資力度。二是,采取了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短期內多次下調利率,增強信貸、保險、擔保服務,降低了有關行業的資本金比例要求。三是,積極促進消費,實行家電下鄉政策,進行消費品的稅收結構性調整,采取減免稅、財政補貼等政策。四是,努力維護國際市場份額,多次提高出口產品退稅率,暫停執行禁止加工貿易產品目錄,保障企業的貿易信貸、擔保、保險等。五是,做好中小企業的信貸工作,金融機構設立中小企業服務部門,一些地方專門設立小額信貸金融機構。
因此,全球范圍內一些國家還在危機中掙扎,中國率先成為保持經濟增長的國家,迅速走出了經濟增長的低谷,逐步克服和減緩全球經融危機的沖擊和負面影響。2009年中國經濟出現“前低后高”的發展態勢,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四季度的經濟增長呈現階梯式增加,其中對外貨物貿易出口也呈現逐季好轉的態勢,降幅進一步明顯收窄。
盡管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總體來看2009年中國經濟增長和發展呈現良好的態勢,說明中國政府應對金融危機政策有效,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初步數據有力地證實了這一點。除此之外,2009年中國應對金融危機的一系列舉措贏得國內外普遍贊揚,中國經濟迅速發展帶動和拉動了周邊國家的經濟發展。
二、后危機時代繼續轉變發展方式
可以預見,2009年的一些積極因素繼續推動經濟增長,特別是巨大投資、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和快速復蘇的貨物貿易。2010年,中國即將全面走出進出金融危機的陰影,中國經濟發展繼續保持良好的態勢,即將呈現一個新的格局,將可能呈現“前高后低”的發展態勢,GDP全年保持10%左右的增長,特別是對外貿易出現恢復性增長。
正當中國進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努力促進結構調整之際,突如其來的全球性金融危機打亂了中國進行工業化、市場化、現代化建設的步伐。因此,政府部門出臺了一些應急的措施,有些是不利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甚至是臨時性的。2010年,我們不能對過去取得的成績沾沾自喜,而是應當繼續改革開放的道路前進,正確研判國內外經濟形勢,抓住危機帶來的可能稍縱即逝的機遇,一方面保持政策連續性、穩定性,另一方面繼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升中國國際競爭力,保障經濟穩定增長、健康持續發展。
一是,堅持轉變經發展方式不動搖,特別是切實執行“兩高一資”的政策,維護良好的人類生態環境,保障經濟可持續發展。二是,優化經濟結構,特別是通過擴大對外開放促進服務業快速發展,逐步改變重投資輕消費、重二產業輕三產業、重制造輕服務、重數量輕質量的經濟發展模式。三是,積極運用財政和貨幣政策,特別是運用政府采購手段,繼續引導和鼓勵企業進行各種創新活動,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四是,要積極妥善處理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帶來的問題,特別是房地產市場泡沫風險、可能出現的通貨膨脹。(胡江云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 研究員)
來源: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