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今年上半年,歐洲光伏產品需求持續走軟,連帶裝機量明顯下降。比較突出的是意大利國內對于光伏產業補貼的相關政策搖擺不定,不少光伏產品進口商減少進口,致使中國部分光伏企業運往意大利港口的...
今年上半年,歐洲光伏產品需求持續走軟,連帶裝機量明顯下降。比較突出的是意大利國內對于光伏產業補貼的相關政策搖擺不定,不少光伏產品進口商減少進口,致使中國部分光伏企業運往意大利港口的光伏組件出現壓港現象,對國內光伏產業造成了一定影響。事實上,中國光伏產能去年達到了12GW,占全球產量20GW的一半以上。如此大的產能對外海市場的依賴性很高。在歐洲市場下調補貼政策的同時,中國、美國等一些國家也調整了扶持光伏產業的政策,東西方光伏市場的轉移,對中國光伏企業的影響深遠。面對這些變化,《中國科技財富》專訪了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李俊峰副所長。
中國科技財富:在金融危機之后,一些歐洲國家都降低了對光伏太陽能的補貼,這樣一個情況對中國有什么影響?
李俊峰:這里影響很大,因為歐洲是光伏的主要市場,差不多占了全球市場的80%,其他地區加起來也就20%。下調價格的背景主要有兩大因素驅動,一個是政策,歐洲原來的政策就是相關補貼要每年有一定下調,就是要推動技術進步,試圖通過規模化來降低成本。只不過由于這幾年中國光伏產業興起之后,成本下降比較快,價格下調的幅度就比較大,這個對中國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另一個是利潤空間,去年,包括英利、天合的年報都是毛利率百分之三十幾,純利率是百分之十幾,這個利率遠遠高于社會投資的平均回報率,所以說這就造成了國內,甚至包括國際上投資的暴漲,而這種暴漲并不能說是盲目的,這只是一個向高利率、高回報率的方向流動的問題,這是很正常的。2009、2010年擴張很快,原來大家都認為2009年會有大幅度下滑,因為2008年金融危機,結果沒有下滑,歐洲的市場還漲了百分之三十多。到了2010年大家認為是一個調整期,結果也沒有調整,漲了100%還要多一些。大家都在看好這個市場,所以大家都在擴產擴容,這種擴產擴容的速度比市場擴大要快得多,這就促使歐洲進一步下調補貼價格的水平,導致價格的進一步下降。因為補貼少了,那么開發商就要降低價格,這也就推動了價格的進一步下降,這樣進一步下降又推動了補貼的下降。從光伏產業的發展來說,從歐洲政府的角度來說,這是一個良性的循環。這種情況下,2010年的裝機量,已經完成了2015年的裝機目標,原來是2015年達到1500萬千瓦或者2000萬千瓦,但去年就達到了1800萬千瓦。從政府這個角度來說,這個目標是提前實現了,但是從企業的角度來說,原來的企業都是看著像英利、天合30%的回報率,結果大量投資,現在成本下降了,所有光伏企業都要向平均利潤率看齊。很多裝備制造都走過這個路,光伏也會走到這個地方來,這也是對這個行業敲了一個警鐘。
中國科技財富:現在中國光伏企業的技術在國際上有哪些先進之處?
李俊峰:先進技術的優勢總體來說并不明顯。光伏制造所需要的是普通的裝備,你買的到,別人都買的到,可能是你做的更精細一些,僅此而已。在這個角度說,這個行業不存在什么明顯的先進技術。但是這里有一個壟斷技術的問題,壟斷技術是別人造不了才叫壟斷技術,別人造的了就不算,可能別人今天造得不如你好,可是明天就有可能造得比你好。像英特爾,大家都指責他壟斷,但是沒用,大家都是用他的,不用他的你就做不好。現在連核心技術都不明顯,更不要說壟斷技術,這種情況下就無法獲取超額利潤。無錫尚德、常州天合這些企業,不能說他沒有核心技術,他也有自己的核心技術,但是這種核心技術沒有形成壟斷,沒有形成獨占市場的情況,他們現在掌握的核心技術不足以讓他壟斷市場、獨占市場或者確保他的市場份額。這是對所有的光伏企業最大的一個挑戰,市場準入門檻很低,在市場競爭中大家都往低價格走,這是基本的趨勢。國家一直加強光伏的技術投入,技術方面很多是努力了不一定有成效,但是不能因為可能沒有成效就不投入,投入是必須的,只是這種投入在短期內無法改善中國光伏產業面臨的技術掣肘。
中國科技財富:目前歐洲的補貼降低,是否跟光伏產品的成本降低有關系?
李俊峰:這是一個準確的方向,不能說歐洲降低補貼是錯的。發這個電就是給老百姓用的,發展新興產業的目的就是為了改善人民生活,不能為了少數企業的利潤而犧牲惠民。目前從國家的角度來說是達到了這個目標,就是成本降下來了。原來是4個美元一瓦,后來是1.5個美元一瓦,現在是1個美元一瓦,對老百姓來說是好事,電越來越便宜了。同時這也是提醒企業不能按照原來的方向繼續了,原來天合、英利是34%的回報率,不少企業也做到了差不多的回報率。現在國內光伏企業利潤率大幅度下滑。
相關政策國家正在出臺,這個政策不是按照歐洲的情況制定的,中國有自己的一套思想來發展太陽能。現在初步的規劃是到2015年能夠做到1000萬千瓦,目前大型的光伏電站是500萬千瓦,到2020年,做到5000萬千瓦,換句話說,現在是每年大概發展100多萬千瓦,到2015年后每年發展1000萬千瓦,這是相當快的發展速度。
中國科技財富:中國的光伏產業在世界上處于什么樣的地位?
李俊峰:基本上中國的光伏企業都是在中下游,上游硅材料方面受制外國比較大。中國企業在裝備制造這方面有比較優勢。比如說人家做一個兆瓦需要三年,我們可能一年就做出來了,我們的制造能力很強,但技術方面大多控制在國外,也就是“兩頭在外”的情況,技術市場都在外國。
現在光伏發展需要補貼,還沒法實現自由競爭,畢竟光伏的成本還是比較高的,這就需要成本進一步下降才能夠實現均價上網。目前降低成本主要有三大途徑,第一是規模,規模化生產,規模越來越大,生產比較集中,以此形成下降,但是這種自然的下降是有限的;第二是技術裝備的進一步競爭,就是說如果市場里只有一家企業,他是不會賣的便宜的,如果有三五家出來,價格就會下來;第三就是通過原材料的成本下降。
目前原材料的進口量占國內需求的一半。同時,國家也在不斷的加強硅材料方面的科研投入,但這是需要一個過程的,短期內很難改善這個局面。現在基本上還是從國外引進技術,然后消化吸收再去創新。在技術層面受制于人的情況比較明顯。
中國科技財富:在歐洲政策調整后,很多中小企業面對市場的相對萎縮,為了贏得市場而采取了“價格戰”的方式。光伏產業目前價格競爭的情況是什么樣的?
李俊峰:光伏產品的成本確實相對比較高,還有一個方面是過去的利潤率比較高,現在的情況是要把這個利潤率給降下來。多晶硅原來是20多美元一公斤,后來賣到70多美元一公斤,現在市場的形勢又逼著企業降價,這就宣告了光伏企業的暴利時代已經結束了。
現在,最大的問題在產能擴張太快了,市場相對小了,首先供應商這里要降價,生產廠家賣不出去,本來就一家賣,現在有兩家賣,那這兩家就開始相互降價了。如果一定要說有一個降價的源頭的話,就是產能多了。這就是一個行業的競爭問題,不是產能過剩了,企業畢竟都想往前發展,都想增加市場份額,那么就要通過降低成本、降低價格來占領更多的市場份額,新進入市場的企業和老的企業競爭就要賣的便宜,才能獲得市場。這是一個自然的規律。作為WTO成員國。利潤的下降和上升都是市場的問題,至于一些企業受傷,是沒有理由保護這樣的企業的,企業要接受市場考驗。
中國科技財富:光伏發電的目的是為了應用,這樣就出現了標桿電價的問題,這也是中國發展光伏產業所面臨的一個很關鍵的問題。有的企業在招投標中甚至拿出了很低的價格。
李俊峰:標桿電價這個問題慢慢來,中國正在討論這個問題,中國的標桿電價和招標電價還在定型,畢竟中國的光伏項目還比較少,目前還沒有標桿電價。招標電價也沒有一個統一的價格,像敦煌項目的1.09元就是招標電價,其他地方還有1.15元的,別的價格也有,要達到有很明確的價格水平階段中國還不著急。至于在敦煌招標項目中,英利拋出的0.69元標價,從企業的角度看,企業的所有行為都是合理的。
中國科技財富:上半年,意大利政府關于光伏產業的政策搖擺不定,致使不少中國企業的光伏產品在運往意大利后積壓在港口,這個情況背后有什么因素?
李俊峰:這和意大利政府是沒有關系的,這多少是我們自己的企業造成的。因為不是現價交易,是按照目前的市場價格來算的,現在市場價格下降了,壓一天就降一分錢,為什么不壓呢?簡單來說,這里就是一個市場的供求關系的問題供,供求關系問題太復雜了,市場是捉摸不定的,是經常風云突變的,也是有風險的。就像現在油價突然又降了好幾美元,但是它的技術并沒有進步,它的成本并沒有下降。具體到這個壓港的事情并不是特別大的事件,就是一個商務條款的問題。我們也有這樣的事,之前在鐵礦石的問題上我們和力拓打得那么僵,就是因為08年鐵礦石價格大幅度下降的時候我們廠家都不履約了,因為當時和力拓簽的協議是到岸價,到岸結算,所以中國的企業就不卸貨了,對方的鐵礦石滯留海上,使力拓虧損嚴重。后來力拓就不簽長單只簽現價,因為簽長單有被撕毀的風險。這次發生在意大利的事件也是這樣,這是商業合同的問題。中小企業為了獲得訂單采取這種權宜的辦法,平時自然沒事,但是一旦有變動,當然就是造成這種壓港了,大的企業就沒有這種問題。市場是捉摸不定的,說不定明天又漲起來了。
來源:中國新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