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借著“十二五”開局和電工鋼行業“以冷代熱”(以冷軋硅鋼替代熱軋硅鋼)進程加快的東風,今年以來,不少企業紛紛投資改造或新建冷軋硅鋼生產線,國內市場競爭日趨白熱化。據預測,未來兩到三年...
借著“十二五”開局和電工鋼行業“以冷代熱”(以冷軋硅鋼替代熱軋硅鋼)進程加快的東風,今年以來,不少企業紛紛投資改造或新建冷軋硅鋼生產線,國內市場競爭日趨白熱化。據預測,未來兩到三年,我國將有超過30家企業(含擴建)的冷軋硅鋼生產線陸續投產,屆時將新增產能約200萬~350萬噸。
今年以來的產能情況也印證了這一點。據統計,今年1~4月全國共生產冷軋硅鋼225.9萬噸,前五個月產量預計超過255萬噸。
在中國金屬學會電工鋼分會秘書長陳卓看來,由于正處工業化進程中期,我國對冷軋硅鋼的需求將更加旺盛,預計“十二五”期間成為需求最為旺盛的時期,新增產能可能在2011~2013年集中釋放,屆時產品質量穩定性、性價比、誠信度等要素將成為新的標桿。但與此同時,產能過剩、無序競爭等問題也必須引起業界的高度警惕。
生產和消費大國
經過“十一五”期間的快速發展,我國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電工鋼生產大國和消費大國。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冷軋硅鋼產量已經超過569萬噸,其中無取向冷軋硅鋼516萬噸,取向硅鋼53.5萬噸。以冷軋硅鋼的高端產品Hi-B鋼為例,2006年國內產量只有0.06萬噸,去年其產量已經大幅增加到21萬噸。今年前四個月,我國共生產取向硅鋼18.64萬噸,無取向硅鋼207.26萬噸。
過去五年來,我國電工鋼(含熱軋硅鋼)的表觀消費量已經從2006年的468萬噸增加到2010年771萬噸。其中,取向硅鋼消費量從49.9萬噸增加到78.6萬噸,無取向硅鋼從313萬噸增加到573萬噸。
在產需雙雙擴容的同時,我國電工鋼技術水平不斷提升,特別是武鋼、寶鋼、太鋼等企業生產的冷軋硅鋼已經進入大型發電和大型變壓器行業,產品內在質量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產品表面和尺寸公差可與國外同類產品相媲美。
值得一提的是,在國有大企業長期“壟斷”國內電工鋼市場的背景下,一大批民營企業開始大膽涉足冷軋硅鋼領域,先后在江蘇、浙江、廣東、四川等地建設冷軋硅鋼生產線,并從2008年開始實現了冷軋取向硅鋼的批量生產。
進口下滑趨勢逆轉
“十一五”期間,我國電工鋼國內消費需求日益增加,但其進口數量卻不升反降,已經從2006年的99.67萬噸減少到2010年的97.6萬噸,進口量在我國消費總量中的比重也從21.3%降低到12.66%。
尤其是,我國取向硅鋼進口量從2008年開始逐年遞減,從原來的35.3萬噸減少到去年的26.3萬噸。然而,這種下滑趨勢在今年前四個月發生了逆轉。
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4月我國共進口硅鋼33.89萬噸,與去年同比增長7.05%,其中無取向硅鋼進口量為24.3萬噸,同比小幅增長5.53%;取向硅鋼進口量反彈至9.59萬噸,同比增長11.13%,扭轉了此前進口量持續下滑的趨勢。
從進口渠道來看,日本是我國無取向硅鋼和取向硅鋼進口的最大來源地。今年前四個月,我國從日本進口的無取向硅鋼和取向硅鋼量分別為12.8萬噸和5.6萬噸,同比分別增長17%和55%。而韓國和歐盟分別是我國進口取向硅鋼的第二和第三大來源國。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前四個月,我國從韓國進口取向硅鋼1.2萬噸,同比大幅減少51%;但從歐盟進口的取向硅鋼數量大幅增長,達到0.9萬噸,同比增加152%。
產能過剩苗頭需嚴防
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電工鋼總產能約為1015.5萬噸(含熱軋),實際產量約689.77,產能利用率為67.92%。
“雖然產能沒有完全釋放,但存在潛在的產能過剩問題。”陳卓表示,去年我國電工鋼表觀消費量已經小于實際產量與進口量之和,但“十二五”期間還有幾十條冷軋硅鋼生產線在建,再加上原有33%左右的未釋放產能,未來幾年整個行業存在產能過剩的隱患。
從今年的情況來看,寶鋼二期取向硅鋼項目、首鋼硅鋼項目、鞍鋼取向硅鋼項目以及正在調試生產的新增產能將陸續釋放。此外,在廣東、四川、江蘇、浙江、河北、天津、福建等地區,約10余條民企的冷軋硅鋼退火線也在緊張建設中,預計下半年或明年全線投產,新增產能約200萬~350萬噸。
陳卓特別指出,非標產品在家電等行業的無序使用也要特別引起警惕,例如Q195普碳板和硅鋼滲合使用等問題在一些地區較為盛行。
據預測,根據目前的潛在產能,到2013年左右,隨著武鋼硅鋼改造,寶鋼30萬噸取向硅鋼二三期項目建設、鞍鋼20萬噸取向硅鋼一期完善和二期項目建設,以及漣鋼電工鋼合資項目的完成,屆時我國冷軋硅鋼產能將完全實現自給。
在陳卓看來,“十二五”期間,隨著首鋼、漣鋼、本鋼、攀鋼等以及一批民營企業新上項目逐步進入市場,在市場需求放大、產能擴張甚至出現供大于求的背景下,電工鋼市場將更加活躍,價格也將出現頻繁波動,屆時產品質量穩定性、性價比、誠信度等要素將成為市場競爭的新標桿。
相關觀點: “以冷代熱”需提速
“十一五”期間,淘汰熱軋硅鋼及落后工藝裝備已被列入國家淘汰落后名單,國家加快“以冷代熱”及淘汰熱軋硅鋼的決心可見一斑。
特別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期間,在冷軋硅鋼和國家政策的雙重影響下,熱軋硅鋼行業基本處于萎縮狀態,企業生存十分困難,當時,國有企業的部分疊軋設備已轉移給民營企業,國內熱軋硅鋼產量也從2008年的72萬噸降至2009年的60萬噸。到目前為止,國內還有14家熱軋硅鋼生產企業,其中60%的企業維持半生產狀態,有5家企業已經停產。
然而,我國熱軋硅鋼產量卻在2010年出現了反轉,國內產量猛然增加到120萬噸,比2009年增加約60萬噸。
雖然目前我國冷軋硅鋼的產量、質量及技術水平完全可以滿足電機、家電等行業需求,但國內市場對電工鋼的旺盛需求又為熱軋硅鋼帶來了生存空間。據調查,除個別國有企業仍以半停產狀態生產少量熱軋硅鋼外,后者的大部分已經轉移到民營企業。由于受利益和需求驅動,部分民企不能很好地執行國家鋼鐵產業發展和節能減排政策,對此應引起高度警覺,采取更加強有力的措施抑制熱軋硅鋼的違規生產。
而在業內人士看來,“十二五”期間熱軋硅鋼將面臨更加嚴厲的挑戰,進而逐漸退出市場,這是國家產業政策和節能減排、淘汰落后裝備、產品技術進步的必然。據統計,今年1~4月全國共生產熱軋硅鋼約33.7萬噸,與2010年同期相比減少15.75%。
來源:中國工業報